JS鼠标移动切换图片
Baidu
 
《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周礼》所记官制体系作为研究基础,提炼出为王室起居生活提供专门服务的职官团体,以宿卫、饮食、医疗、服饰、侍御等作为此类职官服务层面的划分依据。首先对《周礼》所记王室不同层面的起居职官进行系统研究,再对王寝、门制、燕居饮食、服饰、医疗、教育等相关的起居制度进行专题讨论,以此构成本文的研究课题即《<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当然,凡涉及到周代重要的并与王室起居密切相关的职官,我们均另立专题,将其置于周代历史环境中进行相应考察,以找出《周礼》对于此类职官记载的特征,并从王室起居类职官与制度方面对《周礼》的史料价值进行相应判断。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章,对《周礼》所记宫禁与宿卫类职官及相关制度作出整理和分析。考虑到宫禁与宿卫类职官职能的行使将受到王室门寝之制的限制,故文章首先对《周礼》所载天子的门制、王室寝制进行了详细地考察与补充,以此作为对于宫禁与宿卫类职官讨论的基础。宫禁类职官对于王宫禁令的总控,实际上是从诸职职能范围与王宫布局的特点出发的,小宰属于王宫政令的总控者,掌宫禁是其职能之一,士师所掌的“宫禁”实际涵盖了王宫外门、中门以内至路门以里的各种禁令。与士师相配合的当为宫正和内宰,分管皋门以内、路寝及路寝以内的禁令的发布与监控。而宿卫类职官的布列标准则依托于天子诸门的设置,分为诸门之宿、王内之宿和通职宿卫三个基本类别,诸职成网状交织之势,保证王室日常生活的安全。另外,本文以掌宫禁与掌宿卫这两项职能为切入点,对于周代宰官的宫禁职能、师职的宿卫职能、保氏的宿卫职能、虎贲氏天子近卫之臣的身份以及阍人的守门职能等进行相应的考察与分析。
     第二章,以《周礼》所记王室日常饮食的分类与食饮专职的服务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区别以往饮食制度研究重视礼制饮食的特点。本文根据《周礼》饮食职官职能下的点滴记载,结合众多学者的注疏研究,总结出王室日常饮食生活的基本情况,提炼出服务于天子日常饮食生活的专职。首先,《周礼》记载王室日常饮食主要以天子为核心,从文献记载及众家注疏的讨论来看,天子日常饮食主要由“朝食”和“燕食”两类饮食活动组成,而燕食与燕饮亦合称为“燕饮食”,另有稍事和非食时之饮作为天子日常饮食的重要补充。其次,以膳夫为核心的食官群体在为王室各类饮食生活提供相关服务的同时,专门承担了天子日常饮食的专职服务。例如内饔、舍人、司尊彝等职负责陈器,庖人、内饔、亨人、兽人、鵤人、酒正、饎人等职主要负责天子日常饮食中牲、羞、酱、珍、酒、饮等物类的选择与辨别。在进入天子日常饮食的主要程序之后,馈御、侑食、授祭、尝食、彻食等环节的逐级展开均由膳夫亲自参与完成。再次,对周代以膳夫为核心的食官群体进行考察时,本文关注膳夫食官的职能性质,膳夫所掌天子饮食基本环节的考察,并对散记于不同文献下的庖人、酒正、内饔、司尊彝、兽人等职的职能进行相应考察。
     第三章,重点关注《周礼》所记医官群体的研究。首先,考述《周礼》医官群体的联职情况,诸医之间的配合既保证了天子及贵族日常饮食的安全和健康,又保证疾患的防御与及时救治,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其次,本章从宫室居寝的清洁,天子及贵族自身清洁,日常饮食的卫生防御,巫术驱疾防疫,以及司爟、庶氏、酒正等职对于四时之疠疾、蛊毒、疾病等方面预防与救治,对《周礼》官制进行重新筛选,提炼出《周礼》职官设置中所隐含的疾病防御体系。再次,分别对巫之医事、医官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在对先秦时期巫之医事的主观救治与科学救治行为分类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对《周礼》所记巫职的职能性质形成一定认知,实际上《周礼》关于巫职的记载基本上忠于巫职本身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是对于巫职衰落及其职能转变的整体总结。同时,本文还重点对西周及其以前和春秋战国时期医官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专题讨论,实际上,在殷商甲骨及相关文献中并无“医”的记载,而当时大量医疗行为的承载者又是巫职,再考虑到西周铭文及文献资料中较少“医”职记载的特点,故西周时期可能是巫、医开始分流或者说医职开始独立的时期。而春秋战国时期,医职便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拥有独立的职官系统,而且医职的基本职能及其行医经验也得到了广泛地认可。最后,以附录的形式对《周礼》医官所反映的时代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周礼》所记巫医关系以及医官职能和理论是对春秋以来巫医分流后“医”之发展及行医经验的全面总结。
     第四章,重点关注《周礼》所记女官及女官教育的研究。首先,对《周礼》所记女官及其职能特点进行讨论。依据女官服务对象的不同,女官可以分成两个类别:天子女官与王后女官,前者专指天子的御妾而言,后者指由王后所领的天子的内官体系。以天子内宫为限,女官职能范围被禁锢在六宫之内,绝不参与政事,并且在王后女官内部存在明显的等级划分。同时,本文对女官的相关联职如内官、内人、妇官等群体的具体所指及其与《周礼》所记女官的异同进行考察。其次,以内宰与女官的教育职能为出发点,对《周礼》女官教育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女官教育的施教者主要由内宰和九嫔承担,前者负责阴礼之教与妇职之教两项内容,后者则专门承担起了对于女官妇德、妇容、妇言、妇功等方面的细节教育。实际上,《周礼》所构建的女官教育体系从礼与职两个方面将女官教育落实到了实处,形成女官之贵者重视礼教、女官之贱者重视职教的教育特点。再次,本文对先秦时期女子贵族教育进行专题研究,对母、姆、傅姆、傅母与女师的身份进行讨论,并从学前之教、闺门之教、嫁前之教的三个不同阶段来论述先秦贵族女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最后,对《周礼》女官之教与文献所记女师之教的关系进行总结:从受教者的身份和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来看,女官教育实际上是建立在女师之教的基础上的。
     第五章,《周礼》所载天子近侍服务类职官实际上是天子日常政务与燕居劳亵之事的主要负责者,本文重点分析这些职官在天子日常政务不同层级方面的服务职能,以及天子燕居琐事的专职服务。其中,大仆及其从属小臣等职主要对天子燕朝、路寝、燕居所涉及到的政务提供专职服务,而宫人则是天子日常燕居劳亵之事的主要负责者。最后,结合铭文材料与先秦史料对“仆”职的身份与职能、小臣的近侍身份进行考察。
     第六章,在《周礼》所构建的服饰类职官体系中,主要针对的是天子与王后礼服的供应服务,而天子日常服饰则多隐藏于学者们根据《周礼》经文及礼书记载的注疏讨论之中,本文以此为基础,对《周礼》所记王室日常服制进行讨论,并提炼出相应的专职服务。王室日常服制主要包括王、后各自首服、衣服及足服的不同类型及搭配关系,通过对于上述问题的细致分析与讨论,总结出王、后日常搭配的几种情况:王后服次、展衣视天子玄冕,用以群小祀;王后服次、展衣视天子皮弁,用以礼见宾客、参与宴飨等;王后服次、褖衣视天子皮弁,用以日常礼见天子;王后服次、褖衣视天子玄端,用以御见;王后服纚笄、褖衣,用以燕居。最后,专门针对上述王、后日常服饰所需要的相关服务,对《周礼》所在服饰类职官进行系统整理。
     第七章,在《周礼》所记王室起居的庞大职官体系中,其具体职能或事务的展开,实际上均由不同职官下的徒属或奴隶完成,他们才是保证王室起居服务完成的基础。因此,本文将《周礼》所记与王室起居生活相关的庶人在官者和奄人的配备情况及职能特点进行分析。考虑到奴隶并非职官但却又与天子起居生活密切相关,本文将《周礼》奴隶群体的研究以附录的形式列于庶人在官者与奄人专题之下,对《周礼》所记奴隶的来源、使役、从属及特点进行考察,以保证专题研究的全面性。
Based on officer system which was recorded in Zhou Li, the paper picked service organization of royal daily life. It i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guard system, diet, medical treatment, attire, etc. To make a systematic study for the different service levels of daily life officer which was recorded in Zhou Li, and then discuss the daily routine system (such as lay king, door check, daily diet, attire, education, etc.).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by means of the above research. The thing that involves officer who take charge royal daily life in Zhou Dynasty, it shall set another topic that will investigate Zhou dynasty history environment to find out characteristic of such official which was recorded in Zhou Li. And from officer who take charge the royal daily life and system to judge historical value of Zhou Li.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Chapter I, it goes into the organization of guard against palace and guard official post and relevant system and into the analysis. As performance for two kinds of official post is limited by the system of royal bedroom door,it shall investigate and add Emperors door system and Royal bed system which was recorded in Zhou Li to become discussion basis of two kinds of official post. Post for guard against palace is total control of palace ban, From job rule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alace layout to set out,“Xiao zai”belongs to total control of palace decree and guard against palace one of its functions. Judge guard against palace covered kinds ban for palace of anteport, and middle door to inside door.“Gongzheng”is controlled ban within“ShiShi”, Nei zai is controlled ban within Luqin, and they cooperate with ShiShi. Guard post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guard in every doors, guard in Palace and guard in the whole palace. Set these posts to ensure daily safety for the royal family. In addition, the paper investigates ban function of Zai post in Zhou dynasty, guard function for Bao shi, Hu Ben shi and Hun ren.
     Chapter II ,classification for diet of royal family and service for diet post which was written in Zhou Li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distinguish research on previous diet system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proper diet, the paper based on clue which is diet post function in Zhou Li and combined research of numerous scholars to summarize basic information for the diet of the royal family, abstract post which taken charge diet life for the emperor. Firstly, Zhou Li recorded mainly in the diet royal emperor as the core,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public discussion of family commentaries of view, the emperor diet primarily by the "chao food" and "yan food" activities of two types of diet composition, and Yan Food and Yan Drink are collectively known as "Yan diet", while the time of take a drink and non-food diet a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the emperor. Secondly, By Shan Fu as the core of the food groups assumed the official daily food service emperor. For example,“NeiYong”,“Scheeren”,“SiZunyi”and other staff responsible for the division artifacts on display.“PaoRen”,”NeiYong”,”HengRen”,“ShouRen”,“YuRen”,“JiuRen”,“ChiRen”and other staff responsible for identifying and selecting the daily diet of sacrifices the livestock, the shame, sauce, precious thing, wine, drink and other items category. Into the main program:fed Yu, Yu-food, award ceremony, taste food, removed food and other aspects of thorough research has Shanfu personally involved step by step to complete.Again,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e specialized function for Shanfu, PaoRen,etc. who has the important post in the Zhou Dynasty.
     Chapter III, focus on the for medic officer group which was written in Zhou Li. Firstly, it shall be familiar with the situation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medic officer groups. Matching the various doctors not only ensure the safety of aristocratic diet and health, but also to ensure that defense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eventive measures. Secondl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spects of Palace bedroom home cleaning, the emperor and the nobility's own cleansing, defense health of diet, magic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the Disease control by officials such as“SiGuan”,“ShuShi”and“JiuRen”, we re-screened officials in Zhou Li, extracted the disease defense system set implied in Zhou Li Officials . Again, We conducted case studies on the witchcraft treatment and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officer.Based on the study classification between practice witchcraft and magic cure behavior in pre-Qin Dynasty, We form cognitive about the nature functions of the witch which was written in ZhouLi. The records show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witch in Zhou Li. At the same time, We focus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office in Zhou Dynasty. and shamans and physicians should be witchcraft and medicine began to split time in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medical staff will be developed in an independent officials already have systems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medical staff and practice the basic functions and experience has also been widely recognized. Finally, in the form of appendix , We conclude, the times reflected of medical officer which was written in Zhou L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tch and the medical officer and theory which was written in Zhou Li is the development and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medical practice experience,sinc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hapter IV, focus on research for female officer and female officer education which was written in Zhou Li. Firstly, focus on the female office affai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emale officer serve , female offic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King female officer and Queen female officer, the former specifically refers to the king's royal concubine, the latter refers to the female led the queen of the official system. Within the palace to the emperor limited, the functions of female officers to be detained in daily affairs, except political affairs. In addition , we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female officers. Secondly, to study female officer education system in ZhouLi.“NeiZai”and”JiuPin”are responsible for female officer education, the former is responsible for the official rituals and working to teach women.the latter is responsible for education, character, appearance, language, skills, etc. In fact, characterized by female officer education in Zhou Li is: women wh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istinguished officer in the rituals of education, women's inferior officer who attach importance to technical education. Again, we study the pre-Qin Dynasty aristocratic woman's education. Disussion of educational content, which include pre-school education, girls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before marriage.Finally,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officer education who was written in Zhou Li and female teachers which was written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ors and educational content, the female officer in the women's division of education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female teacher’s education.
     Chapter V, entourage service official post that was in Zhou Li takes charge daily affairs and daily diet of the empero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different levels services of these official post in daily affairs of emperor and full-time service in daily diet of emperor. Among them, official post as the“DaPu”, affiliate“XiaoPu”, etc. has supplied service for sleep and daily living which had connected with government affairs, but“GongRen”has taken charge daily diet of emperor. Finally, the study status and functions of the office"Pu", Xiao Chen's valet identity,which was was written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pre-Qin Dynasty
     Chapter VI, in the official post system for attire that was built by Zhou Li, aiming mainly at service for formal attire of the emperor and queen. The paper based on the point to discuss royal family attire system that was recorded in Zhou Li and to abstract the corresponding full-time service. The clothing worn by the royal family are daily following several cases: When the time to paticipate in daily worship ,wroe the“XuanMian”, and the Queen wore the“ZhanYi”. When meeting with guests, the King wore the“PiBian”, and the Queen wore the“ZhanYi”; When the king met with Queen, the King wore the“PiBian”, and the Queen wore the“TuanYi”; When the daily living alone, the King wearing“XuanDuan”, and the Queen wearing“TuanYi”; When the queen alone dressing“TuanYi”. Finall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ervices in the daily King and Queen costumes, We organize the system the official of clothing who was was written in Zhou Li.
     Chapter VII, in the enormous official post system for royal daily life that was recorded in Zhou Li, in fact, slaves who fall within official post has finished functions or tasks. So it is analyzed manning levels and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common people and victim who were connected with royal daily life in Zhou Li. Considering the slave is not officer, but with closely related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royal daily life, the thesis advances some topics which were about common people and victim in the form of appendix. It shall investigate the source of slave, subordinate and characteristic to ensure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project.
引文
1王锷编著:《三礼研究论著提要·专著·周礼类》,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3页。
    2贾公彦:《序〈周礼〉废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636页。
    3蒙文通:《从社会制度及政治制度论<周官>成书年代》,见《经史抉原》,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430页。
    4金景芳:《经书浅谈·周礼》,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6页。
    5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2版,第294页。
    
    1刘丰:《百年来<周礼>研究的回顾》,《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2月第2期。
    2金春峰:《<周官>的成书时代及研究方法》,《求索》,1992年第1期。
    3赵伯雄:《<周礼>胥徒考》,《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
    4陈连庆:《<周礼>中所见的奴隶》,《史学集刊》,1989年第2期。
    1程廷祚:《春秋职官考略》,三近堂版,清乾隆八年。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第1版,第3449页,“周人明堂”注。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第1版,第417-418页。
    3胡培翚:《燕寝考》,阮元编《清经解》第七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
    4任大椿:《弁服释例》,阮元编《清经解》(第三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533页。
    1林颐山:《经述》,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第五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1408页。
    
    1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272页。
    2杨天宇:《<周礼>的内容、行文特点及其史料价值》,《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
    3沈长云、李晶:《春秋官制与<周礼>比较研究——<周礼>成书年代再探讨》,《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
    4彭林:《<周礼>冢宰及周代辅相问题》,《福建论坛》,1987年第3期。
    5曹玮:《周代善夫职官考辨》,《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6谢乃和:《<周礼>“冢宰”与金文所见西周王家之宰》,《古代文明》,2007年第3期。
    7董云香:《<周礼>所记女官述论》,《文化学刊》,2008年第2期。
    8宫长为:《<周礼>官联初论》,《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
    1何敏、曹瑛:《从<周礼>看中国古代的医事制度》,《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张少龙,安娜:《<周礼>医事考》,《延边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3曹锡琴:《食医,我国最早的专职营养师》,《食品与健康》,2002年第2期。
    4张效霞:《周代医官考析》(一)、(二),《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年第7、9期。
    5左言东:《西周官制概述》,《人文杂志》,1981年第3期,第104页。
    6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第1版,第141页。
    7谢乃和:《西周官制中王与后分治制度考论》,《东北师大学报》,2009年第1期。
    8杨筠如:《周代官名略考》,《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二集,第20期,1928年3月。
    9斯维至:《两周金文所见职官考》,《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七卷,1947年9月。
    10郭沫若:《周官质疑》,《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五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徐宗元:《金文中所见官名考》,《福建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第2期。
    12左言东:《西周官制概述》,《人文杂志》,1981年第3期。
    13李学勤:《从金文看<周礼>》,《寻根》,1996年第2期。
    1季鸿崑:《<三礼>与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烹饪研究》,1996年第3期。
    2蔡锋:《<周礼>饮食制度述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3王雪萍:《<周礼>饮食制度研究》,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申宪:《食与礼——浅谈商周礼制中心饮食因素》,《华夏考古》,2001年第1期。
    5王仁湘:《古代宫廷的食官》,《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2期。
    6申宪:《食与礼—浅谈商周礼制中心饮食因素》,《华夏考古》,2001年1期。
    7马健鹰:《论周人饮食活动与宗教、政治的关系》,《扬州大学烹饪学报》,1994年第1期。
    8马健鹰:《味政合一饮食之道——上古至周代饮食活动与政治间的关系》,《东南文化》,1997年第2期。
    9姚伟钧:《从中国古代社会饮食观管窥中华文明》,《阴山学刊》,2003年11月,第6期。
    10申宪:《商周贵族饮食活动中的观念形态与饮食礼制》,《中原文物》,2000年第2期。
    1马健鹰:《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的文化气质》,《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马健鹰:《中国味文化的根基与发展规律》,《中国调味品》,2006年1月第1期。
    2王慎行:《试论周代的饮食观》,《人文杂志》,1986年第5期。
    3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4沈刚:《周代食政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
    5周粟:《周代饮食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6朱华、朴江玉:《论<周礼>对周代及周后世服饰的影响》,《丹东师专学报》,2001第1期。
    7阎步克:《宗经、复古与尊君、实用——中古<周礼>六冕制度的兴衰变异》,《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11月第6期。
    8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三《明堂庙寝通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第65页。
    9何鑫、杨大禹:《西周时期的“天子六寝”形制》,《华中建筑》,2009年第3期。
    1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0期;《扶风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3期。
    2王恩田:《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群基址的有关问题》,《文物》,1981年第1期。
    3尹盛平:《周原西周宫室制度初探》,《文物》,1981年第9期。
    4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
    5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9期。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扶风云塘、齐镇建筑基址2002年度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
    7徐良高、王巍:《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建筑基址的初步认识》,《考古》,2002年第9期。
    8刘瑞:《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发现的周代建筑基址研究》,《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
    1陈连庆:《<周礼>中所见的奴隶》,《史学集刊》,1989年第2期。
    2李衡眉:《齐国奴隶考述》,《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3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89年2月第1版,第1405页。
    4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3350页。
    5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333页。
    6长孙无忌:《隋书经籍志》之《经籍二·史》,商务印书馆出版,1965年版,第49页。
    
    
    1参见:宫长为,《西周官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史学月刊》,1995年第5期。
    2参见:左言东,《西周官制概述》,《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4期。
    
    1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363页。
    2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5月第1版,第140页。
    1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640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262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57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467页。
    3惠士奇:《礼说》,阮元编《清经解》(第二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38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59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89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455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466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8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003页。
    1伪孔传、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38页。
    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4页。
    3江声:《尚书集注音疏》,阮元编《清经解》第二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921页。
    4曾运乾:《尚书正读》,中华书局,1964年5月版,第363页。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385页。
    6范甯注、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399页。
    7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28页。
    8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579页。
    1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736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3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0页。
    4伪孔传,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40页。
    5金榜:《礼笺》,阮元编《清经解》第三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837页。
    6伪孔传,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41页。
    7伪孔传,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43页。
    1伪孔传,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40页。
    2参见: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第95-100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423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424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003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004页。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316页。
    8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058页。“虎门,路寝门也。”
    9惠士奇:《礼说》,阮元编《清经解》第二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48页。
    1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511页。
    2伪孔传,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43页。
    3参见: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0页。
    4参见:黄度撰、陈金鉴辑,《周礼说》(宋黄宣献公周礼说),道光庚寅剡东陈氏五马山楼锓本,卷一,第十四页,“礼家说王宫五门则二十人”。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4页。黄度、沈彤并云:“宫门,皋、库、雉、应、路,凡五,当二十人”是也。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007、1008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85、2486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0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528页。
    3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335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90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62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817、2819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53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315页。
    3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511页。
    4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928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90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0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0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90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293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2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007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8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22页。隶仆“掌五寝之扫除粪洒之事。”郑玄注:五寝,五庙之寝也。大丧时,隶仆又“复于大寝、小寝。”郑玄注:“小寝,高祖以下庙之寝也。始祖曰大寝。”孙诒让撰引刘敞、黄度以大寝为路寝,小寝为燕寝。引金榜云:“以《檀弓》君复于大祖、小祖、大寝、小寝考之,夏采以冕服复于大祖,祭仆大丧复于小庙,是天子复于大祖小祖之事。其复于大寝小寝,则此隶仆所职是也。”因此,孙诒让撰认为:此大寝小寝,与上五寝及祭祀脩寝之寝别,即王之六寝也。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60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17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8页。
    6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356页。
    7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231页。
    8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
    530页。“实覃实訏,厥声载路。”郑玄笺:“路,大也。”
    1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7、18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283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289页。
    4范甯注,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389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283页。
    6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572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60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60页。
    9胡培翚:《燕寝考》,阮元编《清经解》第七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451页。
    10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4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503页。
    2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243页。
    3刘向撰、赵善诒疏证:《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566页。
    4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152页。
    5范甯注,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446页。
    6黄以周:《礼书通故》,中华书局,2007年4月版,第67页。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730页。
    8参见:胡培翚:《燕寝考》,阮元编《清经解》第七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455页。
    9参见:沈文倬:《周代宫室考述》,《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5月第3期,第38、39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261页。
    2胡培翚:《燕寝考》,阮元编《清经解》第七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451页。
    3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0期;《扶风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3期。
    4尹盛平:《周原西周宫室制度初探》,《文物》,1981年第9期。
    5胡培翚:《燕寝考》,阮元编《清经解》第七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452页。胡培翚:“按孔氏正义云宫室之制,前有正寝,次有君燕寝,次夫人正寝。”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4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981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709页。
    4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248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69页。
    6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59页。
    7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69、1470页。
    8胡培翚:《燕寝考》,阮元编《清经解》第七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454页。
    9《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858页。
    1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640页。“上大宰至旅下士揔驭群职,故为上首。自此宫正己下至夏采六十官,随事缓急为先后,故自宫正至宫伯,二官主宫室之事,安身先须宫室,故为先也。”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12-213页。郑玄注:“官府之在宫中者,若膳夫、玉府、内宰、内史之属,”此类职官“掌王服御膳食及诏王听治,职掌尤近,故于宫中为官寺”。因此,官府在宫中者无疑扩大了宫室类职官的范围。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57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57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57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57、158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12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12、214、215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12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16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23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33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33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34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82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82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83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57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57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33、534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23页。“春秋以木铎修火禁”,亦士师宫禁之一端。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3、545页。阍人:“丧服、凶器不入宫。潜服、贼器不入宫。奇服、怪民不入宫。凡内人、公器、宾客,无帅则几其出入。”
    5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版,第231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21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15页。内宰:“奇邪之禁,亦士师宫禁之一端也”。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18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6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68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82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87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33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017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018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0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2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0页。第543-545页。阍人守中门,凡“丧服、凶器不入宫,潛服、贼器不入宫,奇服怪民不入宫。凡内人、公器、宾客,无帅则几其出入。”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271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5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33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12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14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003页。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郑玄注:“虎门,路寝门也。”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59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257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59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60页。
    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003页。
    10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004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8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8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30页。内宰“会内人之稍食”,郑玄注:“内人,主谓九御。”
    4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684页。郑玄注“奇邪,若今媚道”,贾公彦疏云:“案《汉书》汉孝文时,妇人蛊惑媚道,更相咒诅,作木偶人埋之于地。汉法又有官禁云:‘敢行妇道者。’若然,媚道谓道妖邪巫蛊以自卫媚,故郑举汉法证经奇邪也。”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2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3页。
    1?黄怀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参撰:《大戴礼记汇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033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4页。
    3参见:本文第一节之《对于<周礼>天子门制的补充》
    4金鹗:《求古录礼说》,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第三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279页。
    5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579页。引孔疏云:“案《周礼·叙官》,阍人上有内小臣,下有寺人。内小臣之与寺人,皆是奄人为之,阍人与之为类,官居其间,则亦奄人也。”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879-2880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85页。
    8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70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86页。
    1参见:王恒馀,《宰官考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67年3月。
    2谢乃和:《<周礼>“冢宰”与金文所见西周王家之宰》,《古代文明》,2007年7月第3期,第62页。
    3罗西章:《宰兽簋铭略考》,《文物》,1998年第8期。
    4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1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105页。
    6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343页。
    7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版,第624页。
    1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27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43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313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03页。
    5参见:张亚初、刘雨《西周今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第7页。
    1郭沫若:《金文丛考》之《周官质疑》,人民出版社,1954年6月版,第74页。
    2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220页。
    3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第1页。
    4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395页。
    5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第122页。
    6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238页。“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尸(夷)”。
    7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487页。“朕西六(师)、殷八(师)伐噩(侯)方”。
    8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415页。
    9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421页。
    10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430页。
    1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77页。
    2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445、446页。孔疏言:“六人之中,虽官有尊卑,权宠相连朋党于朝是以疾焉。”
    3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562页。
    4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446页。
    5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562页。
    6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7月版,第212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007—1008页。
    1参见:吴镇烽编撰,《金文人名汇编》,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版,第458页
    2参见:吴镇烽,《鼎铭文考释》,《文博》,2007年第2期。
    3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640页。
    4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139页。
    1郭沫若:《师克盨铭考释》,《文物》,1962年6期。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007—1008页。
    3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114页。
    4参见: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114页;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第119页。
    5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80页。
    6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354页。
    7参见:吴镇烽,《鼎铭文考释》,《文博》,2007年第2期。
    1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254页。
    2伪孔传、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23页。
    3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508页。
    4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576页。
    5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50页。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011页。
    7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33页。
    1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第5页。《师簋》“王若曰:师,在昔先王小学,汝敏可使,既令汝更乃祖考小辅。今余唯乃令,今汝乃祖舊官小辅眔鼓、钟。”
    2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64页。
    3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80页。
    4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84页。
    1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481页。“乃同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
    2伪孔传、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43页。
    3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20页。
    4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603页。
    5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392页。
    6伪孔传、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82页。
    7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563页。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795页。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659页。
    10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166页。“保,守城者。”
    1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795页。
    1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433页。
    2郭沫若:《师克盨铭考释》,《文物》,1962年6期。
    3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下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427页。
    4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7月版,上编,第146页。
    5伪孔传、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82页。
    6伪孔传、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30页。
    7徐元诰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87页。
    8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577页。
    1王先谦撰:《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2月版,第1074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465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372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257页。
    1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185页。
    2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185页。
    3张亚初、刘雨《西周今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第66页。
    4张亚初、刘雨《西周今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第51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437页。
    6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08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101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0页。
    1参见:张筱衡,《散盘考释(上)》,《人文杂志》,1958年第3期。
    2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579页。
    3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579页。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153页。
    5范甯注,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431页。
    6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312页。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211页。
    8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68页。
    9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68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315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06页。
    3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44、1024页。《大射》:“阍人为烛于门外”;《燕礼》:“阍人为大烛于门外”。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7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912页。
    1此处燕饮为燕居饮酒,不同于膳夫职下:“王燕饮酒”,多为“天子之礼宾燕及族燕”时饮酒活动,并非本文所关注的天子日常燕居饮酒。参见: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3、254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2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3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4页。
    2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77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2、243页。
    4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516页。
    5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版,第186页。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791页。
    7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9月版,第135页。
    8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6页。
    9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660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页。
    3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78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65页。
    5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825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4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6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2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2、253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3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3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70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70页。
    7曾钊:《周官注疏小笺》,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第三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1247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2页。
    2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77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2、243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69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2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068页。
    7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52页。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89页。
    9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214页。
    1参见: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4页。云“此皆专据正鼎而言”。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4页。
    3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59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03页。
    5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1期。
    6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52页。
    7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197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2页。
    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69页。
    10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第299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4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4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4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4页。
    5郑玄笺、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374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229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229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513页。
    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53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54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55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54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54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55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385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7、259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68、270、271、274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82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97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02、303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42、347、350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240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0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1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35、236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36、237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2页。
    3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59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0、251页。
    5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77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4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02、303页。
    8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515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36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4页。
    3郑玄笺、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374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4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1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36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36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71页。
    9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3页。
    10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68页。
    1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62页。
    12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351页。
    13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489页。
    1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82页。
    2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86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4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2、244页。
    5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340页。
    6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77页。
    7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59页。
    8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594页。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687页。
    10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6页。
    11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340页。
    1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2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4、251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476页。
    3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17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4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5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4页。
    8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660页。
    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7页。
    10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515页。
    11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242页。
    12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83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515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5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5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268页。
    5何休注、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439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7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7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86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0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04页。
    5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54页。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120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90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92页。
    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809页。
    10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35、254、257页。
    1郑玄笺、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446页。
    2郑玄笺、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562页。
    3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67页。
    4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9页。
    1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新近征集的几件西周铜器》,《文物》,1965年第7期。
    2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第256页。
    3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8、19页。
    4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14、1016、1017、1018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83页。
    6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579、580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7页。
    2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154页。
    3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第22页。
    4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版,第245页。
    5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4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68页。
    7徐宗元:《金文中所见官名考》,《福建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第2期,第10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146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574页。
    3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80页。
    4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197页。
    5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207、1208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69、270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41页。
    8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第313页。
    9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3页。
    10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78页。
    1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41页。
    1吴毓江:《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版,第321页。
    2王念孙:《读书杂志(中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3月版,第76页。
    3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8页。
    4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8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490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513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96、297页。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736页。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939页。
    10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69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2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4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1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15—317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173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73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74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75页。
    6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223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211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218页。
    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221页。
    10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78页。
    1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2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1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18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21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7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68、270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240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64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1页。
    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97页。
    10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19、321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19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81、282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92页。
    4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5月版(据1935年清华大学版影印),卷十八之《应言》,第24、25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11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12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12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13页。
    9参见: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13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10—411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74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75页。
    4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版,第136、137页。
    5参见: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64页。
    6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61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23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28、330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34、335、336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37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1、32页。
    2纳兰性德辑:《通志堂经解》之第十三册《礼经会元》,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版,第564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22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17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16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23、333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23页。
    5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12月版,第12页。
    6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8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23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251页。
    2《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159页。
    3《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122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1页。
    5纳兰性德辑:《通志堂经解》之第十三册《礼经会元》,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版,第564页。
    1纳兰性德辑:《通志堂经解》之第十三册《礼经会元》,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版,第564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17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7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3页。
    5任明、朱瑞平、李建国校点:《太平御览》(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202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934、2435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932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924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932页。
    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12月版,(《说文》十三下虫虫部),第284页。
    4杜预注、孔颖达等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025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62页。
    6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62页。
    7纳兰性德辑:《通志堂经解》之第十三册《礼经会元》,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3月版,第564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1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74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14、416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14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937-2938页。
    6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7月版,第1141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075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074页。
    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63页。
    10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63页。
    1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3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396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23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396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924页。
    5南京中医院校释:《诸病源候总论校释》(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10月版,第714页。
    6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12月版,(《说文》十四下酉部),第313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42、347、350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52页。
    1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初版,第54页。
    2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512、513页。
    3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90年5月版,第41页。
    4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出版:《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1944年版,第417页。
    5胡厚宣:《论殷人治疗疾病之方法》,《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6陈世辉:《殷人疾病补考》,《中华文史论丛》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7范毓周:《<殷人疾病补考>辨正》,《东南分化》,1998年第3期。
    8赵荣俊(韩国):《甲骨卜辞所见之巫者的医疗活动》,《史学集刊》,2004年第3期。
    9宋镇豪:《商代的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0马力、杨柱:《论殷人疾病观念及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1参见:宋镇豪,《商代的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出版:《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1944年版,第440页。
    2胡厚宣:《论殷人治疗疾病之方法》,《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3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5651条。
    4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5652条。
    5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442、443页。
    6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4年9月版,第429页。
    7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13751(正)条。
    8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22099条。
    9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1936年第20期,第535页。
    1参见:吕静《春秋战国时期的巫与巫术研究》,《史林》,1992年第1期。
    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20页。
    3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205页。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219页。
    5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6月版,第345、346页。
    1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6月版,第346页。
    2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513页。
    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说文》五上巫部),第100页。
    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页。
    5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205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074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075页。
    1惠士奇:《礼说》,阮元编《清经解》(第二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74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3页。
    3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4年11月版,第1220页。
    4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之《伤寒卒病论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9页。
    1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8页。
    2皇甫谧:《帝王世纪》,山东省古籍整理规划项目《二十五别史》版,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3页。
    3皇甫谧:《帝王世纪》,山东省古籍整理规划项目《二十五别史》版,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4页。
    4袁珂:《山海经校译》,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453、454页。
    5袁珂:《山海经校译》,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352页。
    1袁珂:《山海经校译》,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7页。
    2袁珂:《山海经校译》,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82页。
    3袁珂:《山海经校译》,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22页。
    4伪孔传,孔颖达等疏:《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74页。
    5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503页。
    6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版,第112页。
    7耿鉴庭、刘亮《藁城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桃仁和郁李仁》,《文物》,1974年8期
    8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学苑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98页、第《桃核仁》云:“桃核仁,味苦,平。主瘾血、血闭癥瘕;邪气;杀小虫。”《郁李仁》:“味酸,平。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根,主齿齗肿,龋齿,坚齿。”
    1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3页。
    2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53页。
    1袁珂:《山海经校译》,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352页。
    2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5月版(据1935年清华大学版影印),卷十七之《勿躬》,第十六页。
    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12月版,(《说文》十四下酉部),第313页。
    4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435页。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478页。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629页。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058页。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849、1221页。
    1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第399页。
    2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第399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343页。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591页。
    5朱熹:《楚辞集注》之卷七《招魂》,上海古籍出版,2001年12版,第76页。
    6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5月版(据1935年清华大学版影印),卷十五之《察今》,第三十三页。
    7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268页。
    1俞樾:《群经平译·孟子》,《续修四库全书》版(一七八·经部·群经总议类),第2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2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205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849页。
    4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4月版,第574页。
    5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109页。
    6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第142页。
    1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第192页。
    2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年10月版,第88、89页。
    3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5月版(据1935年清华大学版影印),卷三之《尽数》第八、九页。
    4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第141页。
    5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12月版,(《说文》十四下酉部),第18页。
    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90年5月版,第44页。
     1吕静:《春秋战国时期的巫与巫术研究》,《史林》,1992年第1期。
    1对于女奴群体的研究,我们将附录在《王室起居相关的服务人员》专题之后做详细讨论。
    2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47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81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97页。
    1蔡邕:《独断》,载于《抱经堂丛书》,乾隆庚戌雕,抱经堂校本,民国十二年夏五月北京直隶书局影印,第4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0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361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81页。
    5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0页。
    6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333页。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609页。
    8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180页。
    1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2月版,第151页。
    2黄以周:《礼书通故》,中华书局,2007年4月版,第1461页。
    3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52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81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2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3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048页。
    1王弼等注、孔颖达等疏:《周易正义》卷四,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50页。
    2杜预注,孔颖达等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108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81页。
    4黄以周:《礼书通故》,中华书局,2007年4月版,第1461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50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89页。
    
    1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558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22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572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572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220页。
    2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330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233页。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234页。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230页。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609页。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048页。
    8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52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467页。
    2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350页。
    3房玄龄注:《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95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2页。
    5杜预注,孔颖达等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880页。
    6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80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3页。
    1杨天宇:《仪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71页。
    2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第868-869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30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38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6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31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8、549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9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50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50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66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66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67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9页。
    2郑玄笺、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396页。
    3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0页。
    4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217页。
    5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333页。
    6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93、1494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371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56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382页。
    4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539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4、515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4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24页。
    3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703页。
    4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760页。
    5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733页。
    6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1419、1420页。
    7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1421页。
    8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7月版,第1027页。
    1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1422页。
    2吕友仁、吕咏梅:《礼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103页。
    3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版。第100、101页。
    4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第146页。
    5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6月版,第514页。
    6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9页。
    7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6月版,第645页。
    8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56、1457页。
    1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12月版,第350、351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82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81页。
    4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7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4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4页。
    7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684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5页。
    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4页。
    
    1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684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38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94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07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20、631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5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52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2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78、79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88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5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5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78、79页。
    4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647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261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269页。
    3《融经馆丛刊》之《释名疏证》卷三《释亲属》,第18页,融经馆校刊。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52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81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9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52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5页。
    9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687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467、3469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52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60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52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版,第1681页。
    1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2月版,第975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版,第1420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4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9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9页。
    1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1223页。
    2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二十六《上农》,北京市中国书店,据1935年清华大学版影印,1985年5月版,第七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363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28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81页。
    6参见:葛志毅,《论周代后妃在王室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管子学刊》,2005年第1期。
    7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73页。
    1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97、198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6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60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68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96页。
    6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69页。
    1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63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69页。
    3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965页、第966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69页。
    5许慎:《说文解字》女部,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第259页。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174页。
    7范甯注、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432页。
    1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314页。
    2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352页。
    3阮谌:《三礼图》,载于《汉魏遗书钞》经翼二集,嘉庆三年刻本,第7页。
    4张涛:《列女传译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22页。
    5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1984年2月第1版,第156页。
    6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1984年2月第1版,第629页。
    1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77页。
    2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77页。
    3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2月版,第21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81页。
    5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1421页。
    6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77页。
    1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68、769页。
    2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68页。
    3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68页。
    4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60页。
    5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253页。
    6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69页。
    1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72、773页。
    2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254页。
    3黄怀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参撰:《大戴礼记汇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386页。
    4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254页。
    5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72、773页。
    6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1页。
    7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913页。
    1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346页。
    2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115页。
    3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9月版,第364页。
    4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十八《不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1935年清华大学版影印,1985年5月版,第二十二页。
    5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254页。
    6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1页。
    7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73页。
    8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73页。
    1朱熹集注:《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7月版,第91页。
    2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1053页。
    3黄怀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参撰:《大戴礼记汇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386页。
    4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76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975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157页。
    7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第335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78、79页。
    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88页。
    10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66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1页。
    2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73页。
    3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1421页。
    4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1422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81页。
    2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1422页。
    3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255页。
    4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07页。
    5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76页。
    6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972、973页。
    7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34页。
    8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81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52页。
    2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82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81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52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53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260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8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07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8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59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07页。
    7江永:《乡党图考》,阮元编:《清经解》(第二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304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65、2466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02、2506、2507页。大仆“祭祀、宾客、丧纪,正王之服位,诏法仪,赞王牲事”;“王燕饮,则相其法”;“王射,则赞弓矢。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6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7页。
    4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360页。
    5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451页。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64页。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930页。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797页。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861页。
    10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23页。
    1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7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7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8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9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9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54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1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1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1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8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4页。
    6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46页。
    7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15页。
    8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29页。
    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59页。
    10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46页。
    1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15页。
    2参见: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09页。黄以周“郑注《曲礼》云:‘卿路门内北面位’,以始入门之位言;其注《聘礼》云‘卿西面’,以揖后所就之位言。”参见:黄以周《礼说略》,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书店,1988年10月版,第1231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81页。
    4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52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0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0页。贾疏云:“谓若缝人、女御为王裁缝衣裳及丝枲织紝之等,皆是王之所求索,王之所造为者也。”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38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50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89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20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1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7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50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0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0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7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1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6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03页。
    5黄以周:《礼书通故》,中华书局,2007年4月版,第1677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2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92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153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82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98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38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8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34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82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8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17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22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35页。
    3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第185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41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22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22页。
    7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第268、267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21页。
    9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1114页。
    10参见: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22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22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22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8页。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396页。
    5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第518页。
    6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第317页。
    7王弼等注、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38页。
    1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下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307、308页。
    2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下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357页。
    3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第55页。
    4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472—473页。“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司徒、司马、司空、亚旅……’”
    1孔安国传、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31页。
    2蔡沈注:《书经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页。
    3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4月版,地1676页。
    4李学勤《商末金文中的职官“擕”》,《史篣旒!熳C鲜揽壬呤晡募罚?2005年7月1日。
    5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537页。
    6徐元诰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348页。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416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7页。
    9徐元诰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410页。
    1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415—416页。
    2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048页。
    3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33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252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512页。
    6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379页。
    7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040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2、2513页。
    2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317页。
    3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53页。
    4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35页。
    5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94页。
    6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第249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1页。
    1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229页。
    2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230页。
    3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下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362页。
    4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下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357页。
    5李学勤:《从金文看<周礼>》,《寻根》,1996年第2期。
    6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56页;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下册),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363页。
    7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47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2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850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297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1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59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1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6页。
    1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782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59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20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3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38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59页。
    7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4页。
    1崔灵恩:《三礼义宗》,载于《汉魏遗书》第二册,金谿王氏钞本,汝麋藏版,第24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20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3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3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3页。
    6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第774页。“天子以五采藻为旒,旒十有二。前后邃延者,言皆出冕前后而垂也,天子齐肩,延冕上覆也,玄表纁里。……天子之旒十有二就,每一就贯以玉,就间相去一寸,则旒长尺二寸,故垂而齐肩”。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87、88页。总结冕旒之数目:“郑玄注以为王之五冕,其旒数递减,即十二、九、七、五、三,凡五等。孔广森《礼学卮言》卷二云:‘经言五冕皆五采缫十二就,则王之冕无不十二旒者矣。’孔氏驳郑玄说亦确。”
    7参见: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112页。
    8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117页。钱玄先生提炼了“三礼”及相关注疏关于朝服与玄端的异同的讨论,得出结论:“玄端与朝服大同小异。两服均玄冠,缁布衣;其不同者,朝服素裳、素韠;玄端则玄裳、缁韠或爵韠。”
    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60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62页。
    2范甯注、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403页。
    3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36页。
    4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447页。
    5江永:《乡党图考》,阮元编:《清经解》(第二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280页。
    6任大椿:《弁服释例》,阮元编:《清经解》(第三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533页。
    7金鹗:《求古录礼说》,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第三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326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63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69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60页。“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其凶服加以大功小功;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凶服亦如之。”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35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36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38页。
    7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3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60页。
    9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952页。《仪礼·士冠礼》:“受皮弁,右执项,左执前,进,祝,加之如初,复位。……其他如加皮弁之仪。”
    1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4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38页。
    3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950页。
    4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778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53-1454、1522页。《礼记·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听祭报。……皮弁素服而祭”;《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6金鹗:《求古录礼说》,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第三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323页
    7黄以周:《礼书通故》,中华书局,2007年4月版,第143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20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21、622页。
    2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958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25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24页。
    5黄以周:《礼书通故》,中华书局,2007年4月版,第142、167、168、171页。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60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07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77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77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20、621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26页。
    6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81页。
    7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551页。
    8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572页。
    1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81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60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77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82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82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572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556页。
    5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198、1200页。
    6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181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79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77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07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00、101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46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69-472、474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6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6页。
    5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851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1页。
    7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473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1页。
    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12页。
    10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15、520、522页。
    1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38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124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70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74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69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68页。“凡授嫔妇功,及秋献功,辨其苦良、比其大小而贾之,物书而楬之。”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03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96、602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96、597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97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02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304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490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522、2535、2540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07、620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91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620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77、590、594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20、631、632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25页。孙诒让总结“今依此经(《周礼》)及《士冠礼》考之,……素屦以配皮弁冠弁之素裳,黑屦以配玄端之玄裳。”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51页。
    
    1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469页。
    2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4月版,第1663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373页。
    1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第41页。
    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46页。
    3司马迁撰、泷川资言考证:《史记会注考证》(卷三十九),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7月版,第2397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371页。
    1《大盂鼎》:“锡汝邦司四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锡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人鬲被公认为是通过战俘俘虏而来的奴隶,因此人鬲的驭和庶人亦是奴隶,说明西周时期庶人确实有代指奴隶的情况。(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34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92—193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93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0页。
    2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640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62页。
    4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946页。
    5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193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0页。
    7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323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0页。
    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0页。
    10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1页。
    11许慎撰、郑玄驳:《驳五经异义》,载于《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发行,第17页。
    1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2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3页。
    1实际上,还有供应类、礼乐类、祭祀类等与王室起居生活相关的职官存在,其下也领有大量的府、史、胥、徒。不过,因他们不直接参与王室日常的起居生活,或者多服务于王室非常起居之大型吉、凶、宾、嘉、射等礼仪活动,而不是本文所关注的范围之内,故未列入表格。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6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6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0页。
    1参见:《周礼·天官·宫正》:“几其出入,均其稍食”之下涉及到庶人在官者之稍食的讨论。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19—220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284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94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017页。
    
    1黄中业:《春秋时期的“皂隶牧圉”属于平民阶层说》,《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
    2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97、198页。
    3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76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589页。
    5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323页。
    6朱熹:《孟子集注》卷十《万章章句下》,第8页,小墨妙亭覆宋本。
    7赵歧注、孙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271、272页。
    1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74页。
    2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78页。
    3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382页。
    4杜预注、孔颖达等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816页。
    1何宁撰:《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版,第1115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3页。
    3郑玄笺、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579页。
    4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06页。
    5郑玄笺、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456页。
    6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281页。
    7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第249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0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4、48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0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8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880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3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3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43页。
    3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642页。
    4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641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3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255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262页。
    8林颐山:《经述》,王先谦辑《清经解续编》,第五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1408页。
    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2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8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5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267页。
    4范甯注、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431页。
    5郑玄笺、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456页。
    1杜预注、孔颖达等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941页。
    2杜预注、孔颖达等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990页。
    3杜预注、孔颖达等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990页。
    4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281页。
    5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641页。
    6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643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5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864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864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864页。
    4林颐山:《经述》,王先谦辑《清经解续编》第五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1408页。
    1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219页。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第192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075页。
    4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219页。
    5颜师古原著、刘晓东评议:《匡谬正俗评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35页。
    6郑玄笺、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409页。
    7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285页。
    8伪孔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60页。
    9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213页。
    10陈连庆先生在其文章《<周礼>中所见的奴隶》中,以“罪隶”为例,参考《周礼》经文对于“罢民”惩罚的记载,强调:“这种罢民的身份介于刑徒与奴隶之间,但他仍以自身行为不检而受处分,非因亲属有罪而连坐,所以《周礼》当中关于罪隶的解释,应以先郑为长”10。(参见:陈连庆,《<周礼>中所见奴隶》,《史学集刊》,1989年第2期。)
    
    1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01页。
    2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6页。
    3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8页。
    4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4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864、2866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19页。
    2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159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075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19页。
    5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7月版,第584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684页。
    7林颐山:《经述》,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第五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1408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3页。
    2参见: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4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4页。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372页。
    5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513页。
    6王弼等注、孔颖达等疏:《周易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48页。
    7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577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835页。
    9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8、549页。
    10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57、558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8页。
    2王昭禹:《周礼详解》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8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20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20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19页。
    7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868页。
    8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19页。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187、1188页。
    1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249页。
    11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159页。
    1胡匡衷:《仪礼释官》,阮元《清经解》,第五册,上海书店,1988年10月版,第119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076、1077页。
    3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737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076、1077页。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220页。
    6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241页。
    7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560页。
    8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288页。
    9郑玄注、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258页。
    10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第419页。
    11吴毓江:《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版,第534页。
    12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第1433页。
    
    1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第261页。
    2林颐山:《经述》,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第五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1408页。
    3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版,第229页。
    4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296页。
    5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920页。
    6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 1984年2月版,第364页。
    7李笙:《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载于《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发行,第48页。
    8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560页。
    9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4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3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4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19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19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20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3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864页。
    1《秋官·司隶》郑注:“凡隶众矣,此其选以为役员,其余谓之隶民”。(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20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3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8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57、558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548页。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19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720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893页。
    4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79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81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549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535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893页。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535页。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94页。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94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284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966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017页。
    4郭沫若:《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7月版。第273页。
    5黄中业:《春秋时期的“皂隶牧圉”属于平民阶层说》,《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
    6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350页。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187页。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188页。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188页。
    1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249页。
    1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236页。
    1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43页。
    13杜预注、孔颖达等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727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075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075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614页。
    4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第1068页。
    5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第1448页。
    6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159页。
    7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98页。
    8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101页。
    9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577页。
    10赵晔撰、吴庆峰点校:《吴越春秋》,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90、91页。
    11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972页。
    1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573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583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464页。
    3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第65页。
    4赵锡元:《关于殷代的“奴隶”》,《史学集刊》,1957年第2期。
    1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1255页。
    2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4页。
    3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2893页。
    4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第260页。
    1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二卷),科学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425页。
    2赵锡元:《关于殷代的“奴隶”》,原载于《史学集刊》1957年第2期,又载于《中国古代社会论要》,黑龙江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50页。
    3赵锡元:《关于殷代的“奴隶”》,原载于《史学集刊》1957年第2期,又载于《中国古代社会论要》,黑龙江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51页。
    4赵晔撰、吴庆峰点校:《吴越春秋》,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90、91页。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79页。
    6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79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81页。
    8江永:《周礼疑义举要》,阮元编《清经解》(第二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214页。
    1江永:《周礼疑义举要》,阮元编《清经解》(第二册),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10月版,第214页。
    2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3页。
    3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30页。
    4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34页。
    5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40页。
    6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106页。
    7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科学出版社,1955年10月版,第77页。
    8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之《驳<实庵字说>》,《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8月版,第239页。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372、373页。
    10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第33页。
    1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406页。
    12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第517页。
    2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第396页。
    3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413页。
    4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414页。
    5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413页。
    6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2003年重印,第317页。
    7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145页。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220页。
    9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127页。
    10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513页。
    11伪孔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255页。
    12顾颉刚、刘起釪著:《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4月版,第2156页。
    13王弼等注、孔颖达等疏:《周易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48页。
    14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3月版,第331页。
    15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6月版,第306页。
    1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372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372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719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981页。
    4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248页。
    5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253页。
    6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年版,第1561页。
    7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1087页。
    8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第468页。
    9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第65页。
    10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2页。
    1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35页。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149页。
     1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363页。
    [1] [汉]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史记会注考证[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2] [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1957.
    [3] [宋]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8]曾运乾.尚书正读[M].北京:中华书局,1964.
    [9]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79.
    [10]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 [汉]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 [汉]刘向集录.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5]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 [清]王先谦编.后汉书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8]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5.
    [20]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1] [清]王先谦编.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2]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3] [清]江声.尚书集注音疏[M].阮元编.清经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 1988.
    [24] [清]王聘珍.周礼学[M].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
    [25] [清]胡匡衷.仪礼释官[M].阮元编.清经解.上海:上海书店,1988.
    [26] [清]江永.周礼疑义举要[M].阮元编.清经解.上海:上海书店,1988.
    [27] [清]江永.仪礼释例[M].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
    [28] [清]江永.仪礼释宫增注[M].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
    [29] [清]张惠言.仪礼图[M].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
    [30] [清]惠士奇.礼说[M].阮元编.清经解.上海:上海书店,1988.
    [31] [清]凌曙.礼说[M].阮元编.清经解.上海:上海书店,1988.
    [32] [清]黄以周.礼说略[M].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
    [33] [清]金榜.礼笺[M].阮元编.清经解.上海:上海书店,1988.
    [34] [清]金鹗.求古录礼说补遗[M].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
    [35] [清]夏炘.学礼管释[M].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
    [36] [清]孔广森.礼学卮言[M].阮元编.清经解.上海:上海书店,1988.
    [37]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M].阮元编.清经解.上海:上海书店,1988.
    [38] [清]凌廷堪.礼经释例[M].阮元编.清经解.上海:上海书店,1988.
    [39] [清]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义[M].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
    [40] [清]林颐山.经述[M].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
    [41] [清]俞樾.群经平议[M].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
    [42] [清]江永.乡党图考[M].阮元编.清经解.上海:上海书店,1988.
    [43] [清]江永.深衣考误[M].阮元编.清经解.上海:上海书店,1988.
    [44] [清]胡培翚.燕寝考[M].阮元编.清经解.上海:上海书店,1988.
    [45] [清]任启运.朝庙宫室考[M].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
    [46] [清]任大椿.弁服释例[M].阮元编.清经解.上海:上海书店,1988.
    [47] [清]宋绵初.释服[M].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
    [48] [清]曾钊.周官注疏小笺[M].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
    [49] [清]焦循.群经宫室图[M].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
    [50] [清]王先谦编.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1]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2] [唐]房玄龄.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4]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55] [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6]袁珂.山海经校译[M].四川:巴蜀书社,1992.
    [57]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8]吴毓江.孟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59]吴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60]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1]黄怀信,李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2]钱玄.三礼通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3] [清]纳兰性德辑.礼经会元[M].载于通志堂经解第十三册.江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
    [64] [清]金鹗.求古录礼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5] [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
    [66]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
    [67]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
    [68]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
    [69]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
    [70]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
    [71]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
    [72] [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
    [73] [晋]范宁注,[晋]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7.
    [74]吕友仁,吕咏梅.礼记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75]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6]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7]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8] [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9] [唐]颜师古著,刘晓东评议.匡谬正俗评议[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80] [清]孙诒让.周礼政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81] [汉]赵晔.吴越春秋[M].济南:齐鲁书社,2000.
    [82] [汉]皇甫谧.帝王世纪[M].山东省古籍整理规划项目二十五别史版.济南:齐鲁书社,2000.
    [83]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84] [宋]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2001.
    [85]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6]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7]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8] [清]黄奭.汉学堂经解[M].扬州.广陵书社,2004.
    [89]黄怀信等.大戴礼记汇校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90] [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1]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2]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3] [清]黄以周.礼书通故[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4] [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95] [汉]蔡邕.独断[M].载于抱经堂丛书.乾隆庚戌雕.抱经堂校本.民国十二年夏五月北京直隶书局影印.
    [96] [汉]阮谌.三礼图[M].载于汉魏遗书钞经翼二集.嘉庆三年刻本.
    [97] [清]崔灵恩.三礼义宗[M].载于汉魏遗书.金谿王氏钞本.汝麋藏版.
    [98] [唐]李笙.神机制敌太白阴经[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99] [汉]许慎撰,[汉]郑玄驳.驳五经异义[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
    [1]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
    [2]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出版.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C]. 1944.
    [3]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4]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5]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3.
    [7]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6.
    [9]李亚农.李亚农史论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10]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2]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14]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章太炎全集(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5]蒋伯潜.十三经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6]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7]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上海:三联书店. 1983.
    [18]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9]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M].郭沫若全集·考古编(五).四川:科学出版社,1983.
    [20]郭沫若.奴隶制时代[M].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1]尚钺.尚钺史学论文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2]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23]吕思勉.中国制度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4]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5]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26]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7]华梅.中国服装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28]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
    [29]曾纵野.中国饮馔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
    [30]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1]翦伯赞.先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2]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3]许嘉璐主编:中国古代礼俗辞典[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1991.
    [34]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35]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36]徐中舒.先秦史论稿[M].四川:巴蜀书社,1992.
    [37]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8]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39]左言东.先秦职官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0]宋镇豪.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1]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2]王宇信,杨升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3]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44]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5]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46]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7]林少雄.口服之道——中国饮食文化[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48]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9]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0]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1]张光明.夏商周文明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52]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53]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4]王仁湘.饮食考古初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55]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56]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7]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8]晁福林.先秦民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9]王锷编著.三礼研究论著提要[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60]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M].上海:三联书店,2001.
    [61]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62]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63]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4]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65]沈从文.中国服饰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6]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67]郭沫若.周官质疑[M].郭沫若全集·考古编(五).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68]杨宽.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9]刘志基.金文今译类检(殷商西周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70]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71]吴诗池,邱志强.文物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72]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中国先秦史学会编.西周文明论集[C].北京:朝华出版社,2004.
    [74]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5]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76]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7]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8]王辉.商周金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79]吴镇烽编撰.金文人名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0]黄士龙.中国服饰史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1]杨筠如.周代官名略考.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C].第二集. 1928,3(20):201-208.
    [2]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J].燕京学报. 1936,20:485-576.
    [3]杨向奎.<周礼>内容的分析及其制作时代[J].山东大学学报.1954,4:1-32.
    [4]徐宗元.金文中所见官名考[J].福建师范学院学报. 1957,2:1-35.
    [5]张筱衡.散盘考释(上)[J].人文杂志. 1958,3:68-81、88.
    [6]张筱衡.散盘考释(下)[J].人文杂志. 1958,4:81-98.
    [7]杨宽.论西周时代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探讨之一[J]学术月刊. 1960,9:18-27.
    [8]郭沫若.师克盨铭考释[J].文物. 1962,6:9-14.
    [9]于省吾.释奴、婢[J].考古. 1962,9:496-498.
    [10]王恒馀.宰官考原[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383—387.
    [11]陈槃.春秋时代的教育[J].“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历史编·先秦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357-1436.(出自第四十五本第四分,一九七四年六月)
    [12]许倬云.周代的衣、食、住、行[J].“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历史编·先秦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439-1471.(出自第四十七本第三分,一九七六年九月)
    [13]耿鉴庭,刘亮.藁城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桃仁和郁李仁[J].文物.1974,8:54-55.
    [14]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J].北京大学学报. 1978,1:84-98.
    [15]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中)[J].北京大学学报. 1978,2:84-97.
    [16]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下)[J].北京大学学报. 1978,2:83-96.
    [17]斯维至.论庶人[J].社会科学战线. 1978,2:103-110.
    [18]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J].文物.1979,10.27-36.
    [19]俞鹿年.中国奴隶社会官制研究[J].学习与探索. 1980,4: 126-134.
    [20]王恩田.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群基址的有关问题[J].文物.1981,1.75-80.
    [21]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1,3. 10-22.
    [22]左言东.西周官制概述[J].人文杂志. 1981,3:99-106.
    [23]付熹年: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建筑遗址初探——周原西周建筑遗址研究之一、二[J].文物. 1981,1.65-74;1981,3.34-45.
    [24]尹盛平.周原西周宫室制度初探[J].文物. 1981,9. 13-17.
    [25]赵锡元.周代的二等国民——庶人[J].史学集刊. 1982,3:3-11、18.
    [26]黄中业.春秋时期的“皂隶牧圉”属于平民阶层说[J].齐鲁学刊. 1984,2:69-75.
    [27]胡厚宣.论殷人治疗疾病之方法[J].中原文物. 1984,4:27-30.
    [28]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5, 2:1-29.
    [29]何兹全.众人和庶民[J].史学月刊. 1985,1:18-21.
    [30]郝铁川.西周中央官制的演变[J].河南大学学报. 1985,4: 49-54.
    [31]郭德维.皂、舆、隶等浅议[J].湖北省博物馆. 1985,8:77-80.
    [32]张玉勤.也论“庶人”[J].山西大学学报. 1986,3:94-96.
    [33]王慎行.试论周代的饮食观[J].人文杂志. 1986,5:87-96.
    [34]张亚初,刘雨. <西周官制概述>摘要及简评[J].载于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4-195.
    [35]赵石麟.西周卫生保健职官与卫生习俗初探[J].陕西中医.1987,2:92-93.
    [36]彭林. <周礼>冢宰及周代辅相问题[J].福建论坛. 1987,3:47-52.
    [37]李启谦.鲁国的奴隶制问题[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88,4:28-35.
    [38]陈连庆. <周礼>中所见奴隶[J].史学集刊. 1989,2:1-11.
    [39]刑岩.周代奄宦制度论札[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89,2:51-54.
    [40]张少龙,安娜. <周礼>医事考[J].延边大学学报. 1989,3:80-81.
    [41]庄福林.<周礼>的形成时间、特点及作用[J].松辽学刊.1990,4:31-35、14.
    [42]刘梅生.先秦官制述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1,4:26-32.
    [43]李勤德.“女师”考[J].学术研究. 1992,1:77-80.
    [44]吕静.春秋战国时期的巫与巫术研究[J].史林. 1992,1:17-22.
    [45]金春峰. <周官>的成书时代及研究方法[J].求索. 1992,1:62-68.
    [46]马健鹰.论周人饮食活动与宗教、政治的关系[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1994,11(1):27-32.
    [47]宋镇豪.商代的巫医交合和医疗俗信[J].华夏考古. 1995,1:77-85.
    [48]王仁湘.古代宫廷的食官[J].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5,2:88-96.
    [49]宜长为. <周礼>书中的大宰与小宰[J].历史教学. 1995,3:49-51.
    [50]宫长为.西周官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史学月刊. 1995,5:16-21.
    [51]蒙文通.从社会制度及政治制度论<周官>成书年代[J].经史抉原.巴蜀书社,1995:430-440.
    [52]焦杰.先秦女师概述[J].史学月刊. 1996,1:116-117.
    [53]李学勤.从金文看<周礼>[J].寻根. 1996,2:4-5.
    [54]季鸿崑. <三礼>与中国饮食文化[J].中国烹饪研究. 1996,3:17-31.
    [55]杨英.试论周代庶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96,2:10-21.
    [56]晁福林.商代的巫与巫术[J].学术月刊. 1996,10:81-87.
    [57]马健鹰.味政合一饮食之道——上古至周代饮食活动与政治间的关系[J].东南文化. 1997,2:76-80.
    [58]蔡锋. <周礼>饮食制度述略[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7,3:50-56.
    [59]马健鹰.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的文化气质[J].扬州大学学报.1997,4:51-54.
    [60]孙景坛.<周礼>的作者、写作年代及历史意义[J].南京社会科学.1997,10:62-74.
    [61]钟年.巫的原始及流变[J].东南文化. 1998,2:42-45.
    [62]范毓周. <殷人疾病补考>辩证[J].东南文化. 1998,3:98-99.
    [63]杨天宇.略述中国古代的<周礼>学[J].南都学坛. 1999,4:14-18.
    [64]沈刚.周代食政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1999.
    [65]李衡眉.齐国奴隶考述[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99,6:1-12.
    [66]宫长为. <周礼>官联初论[J].求是学刊. 2000,1:99-103.
    [67]申宪.商周贵族饮食活动中的观念形态与饮食礼制[J].中原文物.2000,2:33-36.
    [68]周言.释“小臣”[J].华夏考古. 2000,3:103-106.
    [69]赵伯雄. <周礼>胥徒考[J].华夏考古. 2000,4:3-12.
    [70]杨天宇.略述<周礼>的成书时代与真伪[J].郑州大学学报. 2000,7(4):71-77.
    [71]申宪.食与礼——浅谈商周礼制中心饮食因素[J].华夏考古. 2001,1:80-85.
    [72]吕振羽.论两周社会形势发展的过渡性和不平衡性[J].吕振羽集[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2001. 85-111.
    [73]朱华,朴江玉.论<周礼>对周代及周后世服饰的影响[J].丹东师专学报. 2001,3:52-54.
    [74]杨天宇.<周礼>的内容、行文特点及其史料价值[J].史学月刊.2001,6:44-56.
    [75]曹锡琴.食医---我国最早的专职营养师[J].食品与健康. 2002,2:49.
    [76]张国安.<周礼>成书年代研究方法论及其推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3,3(2):146-151.
    [77]刘丰.百年来<周礼>研究的回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2(2):10-15.
    [78]葛志毅.<周官>与西周制度.学习与探索[J]. 2002,6:124-130
    [79]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发掘简报[J].考古. 2002,9. 3-26.
    [80]徐良高、王巍.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建筑基址的初步认识[J].考古.2002,9:27-35.
    [81]姚伟钧.从中国古代社会饮食观管窥中华文明[J].阴山学刊.2003,11(6):43-50.
    [82]鲍晓东.试论巫文化中“巫医一体”的盛衰[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12(4):24-26.
    [83]沈晋贤.医巫同源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12(4):197-201.
    [84]宋镇豪.商代的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J].历史研究. 2004,2:3-26.
    [85]沈长云、李晶.春秋官制与<周礼>比较研究——<周礼>成书年代再探讨[J].历史研究. 2004,6:3-26.
    [86]赵荣俊(韩国).甲骨卜辞所见之巫者的医疗活动[J].史学集刊. 2004,7(3):7-15.
    [87]葛志毅.周代贵族妇女教育的社会文化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4,10(5):94-97.
    [88]葛志毅.论周代后妃在王室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管子学刊.2005,1:82-88.
    [89]齐秀生. <周礼>在官制研究中的史料价值[J].孔子学刊. 2005,1:51-55.
    [90]夏微.试论周代贵族教育[J].长春:吉林大学历史系. 2005.
    [91]阎步克.宗经、复古与尊君、实用——中古<周礼>六冕制度的兴衰变异[J].北京大学学报. 2005,11(6):94-106.
    [92]马健鹰.中国味文化的根基与发展规律[J].中国调味品. 2006,1(1):4-9.
    [93]张杰.论先秦时期师傅保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管子学刊.2006,3:102-107.
    [94]孙汝洁.周代冕服与周礼[J].管子学刊. 2006,4:97-99.
    [95]沈文倬.周代宫室考述[J].浙江大学学报. 2006,5(3):37-44.
    [96]童书业.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问题[J].载于童书业古代社会论集(第四卷) [C].北京:中华书局,2006. 212-220.
    [97]周书灿.20世纪以前的<周礼>学述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7(4):117-128.
    [98]何敏,曹瑛.从<周礼>看中国古代的医事制度[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9(5):26-27.
    [99]吴镇烽.鼎铭文考释[J].文博. 2007,2:16-19.
    [10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扶风云塘、齐镇建筑基址2002年度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 2007,3:23-32.
    [101]谢乃和.<周礼>“冢宰”与金文所见西周王家之宰[J].古代文明. 2007,3:58-70.
    [102]刘瑞.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发现的周代建筑基址研究[J].考古与文物. 2007,3:39-53.
    [103]周粟.周代饮食文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2007.
    [104]王雪萍.周礼饮食制度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07.
    [105]李学勤.商末金文中的职官“擕”[J].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 2005.7.1:1-3.
    [106]董云香. <周礼>所记女官述论.文化学刊. 2008,2:20-23.
    [107]马力,杨柱.论殷人疾病观念及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12(4):198-201.
    [108]张效霞.周代医官考析(一)[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7(7):547-548.
    [109]张效霞.周代医官考析(二)[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9(9):710-711.
    [110]谢乃和.西周官制中王与后分治制度考论[J].东北师大学报.2009,1:1-7.
    [111]何鑫、杨大禹.西周时期的“天子六寝”形制[J].华中建筑. 2009,3:125-128.
    [112]程尔奇.胡培翚<燕寝考>考论[J].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9,2:85-93.
    [113]李岩.周代服饰制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2010.
 

© 2004-2012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信息技术室维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66554900、66554949;咨询服务:66554800;科技查新:6655470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