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书》与简帛《老子》思想渊源研究
摘要
《黄帝书》与《老子》的思想渊源,是任何关注《黄帝书》思想的学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学界相关研究已取得相当成就,但依然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概念混淆,对出土的简本和帛本《老子》重视不够,缺乏系统而条理的梳理。最主要的是,这一课题至今仍附属于对《黄帝书》其他课题的研究,一直没有获得其应有的独立地位。
有鉴于此,本文将出土的《黄帝书》与简本《老子》、帛书本《老子》进行思想和文句比对,力求经过独立、系统的梳理,完整揭示《黄帝书》与出土《老子》文本之间的思想渊源。 笔者首先探讨了《黄帝书》本身。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四篇古佚书——《经法》、《经》、《称》、《道原》,思想一致,前后联系密切,应当合称为《黄帝书》。《黄帝书》的主体应当是产生于战国中早期,但从“县国”一词来看,它最早很可能于春秋晚期已初具形态;从避讳来看,它当抄于汉高祖刘邦在位之时。因此,在上至春秋晚期,下至西汉建立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段中,经历代学者不断丰富与充实,才最 终形成了这一具有浓郁楚文化特色的黄老思想代表作。《黄帝书》与简帛《老子》(以下简称《老子》)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道”是《老子》的核心观念,《老子》的“道”论可以分为人生论、政治论和宇宙论三部分,其中又以政治论即君道论为核心。这些理论,均为《黄帝书》所继承,并且在某些方面有重要发展。 人生论方面,《黄帝书》和《老子》一样,都强调以“道”修身,强调不争、节俭、公正、循理、有智等等。《黄帝书》除了在继承《老子》不争理论基础上强调“不争亦无成功”外,其他均与《老子》无异。 政治论即君道论,是《黄帝书》与《老子》道论的核心。这一核心又可以分为齐家论、治国论、取天下论三个部分。 有关齐家的理论,《老子》基本阙而未论。《黄帝书》则从维护和巩固君王统治出发,要求君王正确处理父子、夫妻、父兄三种家庭关系,以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这是《黄帝书》对《老子》君道论的第一个重要发展。 治国论方面,《老子》主张以“无为”治国,其具体治国方案是“无为→无不为”。《黄帝书》也主张以“无为”治国,但其治国方案却是“有为→无为→无不为”,即君王的无为以刑名和法度的建立为基础。这是《黄帝书》对《老子》君道论的第二个重要发展。在具体的治国举措上,二者基本一致。但在治国理想追求上,《老子》追求“小国寡民”,《黄帝书》则结合所处时代,明确要求建立“大一统”的帝王之业。这是《黄帝书》对《老子》君道论的第三个重要发展。而且,《黄帝书》主张君王正确处理君臣关系,这也是《老子》所没有论及的。 取天下论方面,《老子》主张以“道”取天下,以“无为”取天下。《黄帝书》也主张以“道”取天下,但明确主张以“有为”取天下。具体说来,便是以王术、争、文武并用之道取天下,这也是《黄帝书》从变化了的时代环境出发继承和发展《老子》理论的结果。 宇宙论方面,《黄帝书》和《老子》都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其特征是先天地、虚、无形、冥、无名、独立、自然而然、兼赅有无、混沌一体、微。“道”同时又具有长养万物的作用,其作用方式是“和”。同时,《老子》表示规律论的词语仅有“道”一个,《黄帝书》则不然,除了“道”之外,它又引进“恒常”、“数”、“理”、“纪”、“稽”等来阐发其规律论。 除思想上密切关联,《黄帝书》在语言及论证逻辑等表达形式方面也与《老子》密不可分。押韵方面,简本《老子》出现一次阳东通韵的情况,帛书《老子》出现六次,《黄帝书》则一共出现二十八次;简本《老子》出现一次耕真合韵的情况,帛书《老子》出现两次,《黄帝书》则出现十九次。至于《老子》“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论证逻辑,《黄帝书》更是全盘继承。 因此,《黄帝书》属于道家黄老学派作品,它是黄老学派根据新的时代要求,继承和发展《老子》理论的结果,它很可能便是西汉初年黄老之治的理论基础。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Huangdi Book" and "Laozi " has been the question the scholars have to deal with, who concerns the "Huangdi Book". In the academic field,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correlational research.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obvious inadequacies, mainly expressed as follows, concept confusion exists, the importance of bamboo slip edition and silk edition of "Laozi" unearthed has not been stressed yet, the systematic and coherent organization is lacked. Most importantly, the subject is still attached to the others research of the "Huangdi Book" and can’t get its absolute status. In view of this, this thesis compares the thoughts of theunearthed "Huangdi Book" with which of the bamboo slip edition edition of "Laozi" and the silk edition of "Laozi", to seek to reveal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Huangdi Book" and the unearthed "Laozi" by independent, systematic organization. Before discussing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I will study the related issues of the unearthed document itself. On the "Huangdi Books", I think that the first four pieces of lost ancient books of the B volume of "Laozi" unearthed in the Mawangdui Tomb III - "Jingfa", "Jing", "Cheng" and "Dao-yuan", contain the similar thoughts. Therefore, they can be called "Huangdi Books". As the second piece, its name should be "10-Jing", neither "16-Jing" nor "10-Jing". From the thought content of "Huangdi Book" itself, its subject should originate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owever, the formation of this master work of Huang-Lao thoughts, which possessed strong Chu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owed to the continuing enrichment of the ancient scholars from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the foundation of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unearthed "Huangdi Book" also injected new vitality to the Huang-Lao Thoughts. With regard to the silk edition of "Laozi",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its transcription time from the taboo perspective. I think that the taboo system has been implemented since since the foudation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 other words, the subjects have had to avoid the name of the emperor since he ascended the throne, and which extended to his death. The B edition of silk manuscript "Laozi" avoided "Bang", which was one word of the name of Hangaozu Liu Bang, but it didn’t avoid "Ying" and "Heng", the former was one word of Hanhuidi Liu Ying’s name and the latter is Hanwendi Liu Heng’s. From the above discussion, it is clear that the B edition of "Laozi" should be transcribed during the Liu Bang Reign. The "Huangdi Book" was transcribed simultaneously, which was also copied during the Liu Bang Reign. This also shows that the "Huangdi Book" is unlikely to originate in the Early Han Dynasty. The "Huangdi Book" has a profound ideological origins with the bamboo slips "Laozi". "Dao" is the basic and core concept of "Laozi". The "Dao" theory of "Laozi"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life theorylife, political theory and cosmology, among which the political theory (Emperor Rule Theory) is the core. All the above theories ar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by the "Huangdi Book". On the side of life theory, the "Huangdi Book" and the "Laozi" both emphasized cultivation by "Dao". In particular, they advocated silence, frugality, justice, follow, wisdom, and so 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stressing "there is no success without struggl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silence theory of the "Laozi", other contents of the "Huangdi Book" are the same with the "Laozi". The political theory is the core of the "Huangdi Book" and the "Laozi" theor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regulating families, administering a country, and unifying the whole world. As for the theory of regulating famililes, there’s no discussion in the "Laozi". The "Huangdi Book" required to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thre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ther and son, husband and wife, father and brother, in order to assure national long period of order and stability. This is the first important development the "Huangdi Book" made 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Laozi". As for the theory of administering a country, the "Laozi advocated inaction, the specific program of administrating a country is from "Inaction" to "Exertion." The "Huangdi Book" also advocated "Inaction" rule, but the rulet program is "Action" to "Inaction" to "Exertion", which means that the emperor’s inaction i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unishment name and law. This is the second development the "Huangdi Book" made 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Laozi". In the specific administration measures, both of them are basically the same. However, in the pursuit of political ideals, the "Laozi" pursue the status of "a small county with a small population", the "Huangdi Book" called for achieving "universal unity" according to the times. This is the third important development the "Huangdi Book" made 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Laozi". Moreover, the "Huangdi Book" claimed that the emperor should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bjects to consolidating the rule, which the "Laozi" didn’t touch on. As for the theory of unifying the whole world, "Laozi" still advocated taking the world by the "Dao" and "Inaction". The "Huangdi Book" also advocated taking the world by the "Dao", but which clearly claimed take the world by "Exertion". Specifically, it claimed to take the world by the rule technique, war, combination of civil and military, which is the result of "Huangdi Book"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Laozi" theory from the changed background. In respect to the cosmology, both of the "Huangdi Book" and "Laozi" argued that "Dao" is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characterized by the first world, virtual, invisible, obscure, unknown, independent, naturally, misted and blurred and micro. At the same time, the "Dao" played a role in nourishing all living by ".harmony". Meanwhile, the "Laozi" only expressed the rule by the "Dao" which had multiple roles. But the "Huangdi Book" is not the case. In addition to the "Dao", it introduced "constant", "number", "reason", "order", "inspection" to expound the rule. In addition to closely related ideologically, the "Huangdi Book" and "Laozi" are inseparable in the expression forms of language and argument logics, and so on. In respect to the rhyme, the Yangdongtongyun appeared in the bamboo slip "Laozi" one time, the silk edition "Laozi" six times, the "Huangdi Book" twenty-eight times. The Gengzhenheyun appeared in the bamboo one time, the silk edition "Laozi" two times, the "Huangdi Book" nineteen times. The "Huangdi Book" totally inherited the "Laozi" in the argument logics of "knowing human affairs by reasoning natural law" Therefore, "Huangdi Book" belongs to the work of Huang-Lao School. It’s the achievement of Huang-Lao school made according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by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Laozi" theory. It is likely to become the theory outline of Huang-Lao Inaction Governance in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such as Xinyu, etc..
引文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 [清]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蒋锡昌:《老子校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高亨:《商君书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日)泷川资言考证、(日)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王利器:《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蒋鸿礼:《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赖炎元:《韩诗外传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古棣:《老子校诂》,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宋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汉]严遵撰、王德有点校:《老子指归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李索:《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校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战国策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经德经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编辑委员会:《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年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老子》,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罚本何奈锍霭嫔?1987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谷斌、郑开:《黄帝四经今译·道德经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刘信芳、梁柱:《云梦龙岗秦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彭浩:《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沈颂金:《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零:《上博简三篇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发掘报告》,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版。 尹振环:《帛书老子再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陈柱:《诸子概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 刘汝霖:《周秦诸子考》,北京:北平文化书社1929年版。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陈垣:《史讳举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童书业:《春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吕思勉:《经子解题》,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 罗根泽:《说诸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杜国痒:《先秦诸子思想概要》,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版。 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罗根泽:《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陶鸿庆:《读诸子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车载:《论老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金受申:《稷下派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张杨明:《老子学术思想》,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7年版。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陈直:《史记新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陈直:《汉书新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齐思和:《中国史探研》,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祝端升:《先秦社会和诸子思想新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郑良树:《竹简帛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蒋伯潜:《诸子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孙叔平编、李叔有注:《中国哲学家论点汇编(第一册先秦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蒙文通:《古学甄微》,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版。 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二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宋公文:《楚史新探》,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李玉洁:《楚史稿》,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陈丽桂:《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台北:联经出版社1991年版。 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胡家聪:《管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李振宏:《居延汉简人名编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丽桂:《秦汉时期的黄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王树民:《曙庵文史杂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胡家聪:《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程金造:《史记索隐引书考实》,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白奚:《稷下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艾兰、汪涛、范毓周:《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丁原植:《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 李缙云:《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朱渊清:《再现的文明:中国出土文献与传统学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徐文武:《楚国思想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玉洁:《楚国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熊铁基、刘韶军、刘筱红、吴琦、刘固盛:《二十世纪中国老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秦彦士:《诸子学与先秦社会》,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王树民:《曙庵文史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孙以楷主编:《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孙以楷主编:《道家与中国哲学(汉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陆玉林:《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李若晖:《郭店老子竹书论考》,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周桂钿、李祥俊:《中国学术通史(秦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日]池田知久著、王启发译:《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曹旅宁:《张家山汉律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樊萍:《许地山讲道教》,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兰喜并:《老子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彭民、黄朴民:《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韩星:《儒法整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童书业著、童教英校订:《春秋左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童书业著、童教英增订:《先秦七子思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李振宏:《历史与思想》,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增补第三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宁镇疆:《<老子>“早期传本”结构及其流变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张起钧:《智慧的老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史料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荆雨:《自然与政治之间——帛书<黄帝四经>政治哲学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童书业编、童教英辑校:《春秋史料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李山:《先秦文化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古文献研究文集(第二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1987年版。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湖南省博物馆主编:《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丁四新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一)》,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丁四新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丁四新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陈世雄主编:《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2003年6月30日。 郭店楚简研究(国际中心)编:《古墓新知》,香港: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吴光主编:《中华道学与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史文存(先秦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赵生群方向东主编:《古文献研究集刊·第一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①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②也有学者称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四篇古佚书为《黄帝四经》、《黄老帛书》、《<经法>等四篇》,本文则一律取《黄帝书》这一称名,详见后文。 ③《经》,也有学者称为《十大经》、《十六经》,本文一律取《经》这一称名。 ①关于《黄帝书》研究状况介绍,可参考刘翔:《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研究评述》,载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594~607页;张增田:《<黄老帛书>研究综述》,《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荆雨:《帛书<黄帝四经>研究综述》,载荆雨:《自然与政治之间——帛书<黄帝四经>政治哲学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4~342页。 ②程武:《汉初黄老思想和法家路线》,《文物》1974年第10期。 ③汤新:《法家对黄老之学的吸收和改造——读马王堆帛书<经法>等篇》,《文物》1975年第8期。 ④钟肇鹏:《论黄老之学》,《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2期。 ⑤钟肇鹏:《黄老帛书的哲学思想》,《文物》1978年第2期。 ①葛荣晋:《试论<黄老帛书>的“道”和“无为”思想》,《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3期。 ②冯有生:《黄老思想简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页。吴光的意见,得到台湾学者陈丽桂女士的赞同:“有关黄老帛书对《老子》道论的因革问题,如果就帛书《道原》、《经法》等篇的情况看来,光就‘道’的主体、性征而言,大致上仍是承继《老子》的,只有在谈到‘道’的初生状态时,略略呈现了近乎物质性色彩。吴光说,黄老帛书的‘道’基本上是唯心的,却与《老子》的道不全相同,应该是比较稳当的说法。”详见陈丽桂:《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台北:联经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③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 ④金春峰:《论<黄老帛书>的主要思想》,《求索》1986年第2期。 ①胡家聪:《帛书<道原>和<老子>论道的比较》,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264页。 ②李学勤:《帛书<道原>研究》,载湖南省博物馆主编:《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③李学勤:《楚帛书与道家思想》,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232页。 ④萧萐父:《<黄老帛书>哲学浅议》,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273页。 ⑤郑杰文:《帛书<黄帝四经>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管子学刊》1996年第3期。 ①艾畦:《<黄帝四经>对老子思想的吸收和继承》,《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 ②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③李学勤:《<称>篇与<周祝>》,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248页。 ④陈鼓应:《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从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说起》,《管子学刊》1995年第1期。 ⑤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0~105页。 ①康立:《<十大经>的思想和时代》,《历史研究》1975年第3期。 ②高亨、董治安:《<十大经>初论》,《历史研究》1975年第1期。 ③汤新:《法家对黄老之学的吸收和改造——读马王堆帛书<经法>等篇》,《文物》1975年第8期。 ④钟肇鹏:《黄老帛书的哲学思想》,《文物》1978年第2期。 ⑤金春峰:《论<黄老帛书>的主要思想》,《求索》1986年第2期。 ①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110页。 ②臧知非:《道家·黄老·秦汉政治实践与学术发展——重读熊铁基先生<秦汉新道家>》,《史学月刊》2004年第7期。 ③艾畦:《<黄帝四经>对老子思想的吸收和继承》,《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 ④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112页。 ⑤详见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兼论其与汉初儒法斗争的关系》,《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余明光:《黄老思想初探》,《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等。 ①详见高亨、董治安:《<十大经>初论》,《历史研究》1975年第1期;钟肇鹏:《论黄老之学》,《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2期等。 ②艾畦:《<黄帝四经>对老子思想的吸收和继承》,《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 ③金春峰:《论<黄老帛书>的主要思想》,《求索》1986年第2期。 ④臧知非:《道家·黄老·秦汉政治实践与学术发展——重读熊铁基先生<秦汉新道家>》,《史学月刊》2004年第7期。 ⑤荆雨、程彪:《制度下的和谐——帛书<黄帝四经>形名思想解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⑥例如,唐兰、余明光等先生均持此论。 ⑦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91页;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⑧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第92页。 ①古棣、高明、刘笑敢等先生均持此论,详见后文第三章第二节。 ②以上分别见:唐兰:《<黄帝四经>初探》,《文物》1974年第10期;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5页;杨宽:《<老子>讲究斗争策略的哲理》,《复旦学报》1980年第4期;艾畦:《<黄帝四经>对老子思想的吸收和继承》,《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陆建华:《<黄帝四经>——黄老道学的奠基之作》,《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覃遵祥:《<四经>的雌节思想与时机意识》,《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徐文武:《论<黄帝帛书>的刑德思想》,《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王健:《整合与开新——黄老政治伦理衍进的理论向度与学术趋势》,《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春之卷。 ③龙晦:《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前古佚书探原》,《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④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⑤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0页。 ⑥李学勤:《帛书<道原>研究》,载湖南省博物馆主编:《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⑦李学勤:《<称>篇与<周祝>》,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①陈鼓应:《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从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说起》,《管子学刊》1995年第1期。 ②陈鼓应:《帛书<系辞>和帛书<黄帝四经>》,《周易研究》1993年第4期。 ③蔡靖泉:《<黄帝书>与楚文化》,《理论月刊》1996年第4期。 ④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⑤吴显庆:《论马工堆四种黄老帛书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①张增田:《<黄老帛书>研究综述》,《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②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①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②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第16~17页。 ③吕思勉先生曰:“人之思想,不能无所凭藉,有新事物至,必本诸旧有之思想,以求解释之道,而谋处置之方,势也。古代之宗教及哲学,为晚周之世人人所同具之思想,对于一切事物之解释及处置,必以是为之基,审矣。此诸子之学,所以虽各引一端,而异中有同,仍有不离其宗者在也。”同上,第9页。 ④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第18~19页。 ⑤《汉书?艺文志》。 ⑥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前言”。 ⑦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叙录》,第2页。 ①张尔歧:《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转引自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注⑤。 ②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页。 ③关于《黄帝书》的“君道”思想,张增田先生在其《黄老治道及其实践》一书中,亦有总结。只不过,张先生用的是“治道”一语。笔者以为,本文的“君道”,与张先生的“治道”,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①《史记·太史公自叙》亦有相关表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②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出版说明”。 ①关于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情况,可参考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7期;晓菡:《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概述》,《文物》1974年第7期;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出版说明》,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关于郭店楚简的出土情况,可参考王传富、汤学锋:《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7期;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②高亨、董治安:《<十大经>初论》,《历史研究》1975年第1期。 ③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兼论其与汉初儒法斗争的关系》,《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①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80页。 ②《座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1974年第9期。 ①李学勤:《马王堆帛书<经法·大分>及其他》,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80页。 ②《左传·昭公十五年》:“礼,王之大经也。一动而失二礼,无大经矣。”《吕氏春秋·骄恣》:“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君之大经也。”高诱注:“经,道也。”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史记·货殖列传》:“是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 ③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86页。 ①唐兰先生有关这四篇古佚书的抄写年代判断,似乎不当,详见下文。 ②在这里,唐兰先生将四篇古佚书和《老子》分别作为黄帝、老子言的代表,可能正是这个观点,启发了余明光等学者提出了黄学、老学这两个对立的概念。笔者以为,这种做法或提法是不恰当的。黄帝,只是老子学派托古以自重的旗号而已;黄学,究其实,还是老学,只不过像有些学者所指出的,是一种变调的“老学”而已。 ③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兼论其与汉初儒法斗争的关系》,《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①熊铁基:《<经法>四篇的再研究——兼论新道家的发展》,载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3页。 ②余明光:《黄老思想初探》,《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③余明光:《<黄帝四经>书名及成书年代》,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④李学勤:《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⑤陈鼓应:《关于<黄帝四经>的几点看法》,《哲学研究》1992年第8期。 ⑥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1页。 ⑦龙晦:《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前古佚书探原》,《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①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1页。 ②董英哲:《<经法>等佚书是田骈的遗著》,《人文杂志》1982年第1期。 ①徐建委:《从刘向校书再论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非〈黄帝四经〉——兼论古籍流传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误区》,《云梦学刊》2006年第3期。 ②裘锡圭:《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并非<黄帝四经>》,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255页。 ①徐建委:《从刘向校书再论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非〈黄帝四经〉——兼论古籍流传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误区》,《云梦学刊》2006年第3期。 ①曹峰:《〈黄帝四经〉所见“名”的分类》,《湖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②钟肇鹏:《黄老帛书的哲学思想》,《文物》1978年第2期;钟肇鹏:《论黄老之学》,《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2期。 ③金春峰:《论<黄老帛书>的主要思想》,《求索》1986年第2期。但在其《汉代思想史》一书中,金先生又称四篇古佚书为《黄帝四经》。 ④萧萐父:《<黄老帛书>哲学浅议》,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①许抗生:《<黄老之学新论>读后的几点思考》,《管子学刊》1993年第1期。 ②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③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2页。 ④黄钊:《关于<黄老帛书>之我见》,《管子学刊》1989年第4期。 ⑤余明光:《<黄帝四经>书名及成书年代》,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⑥李学勤:《马王堆帛书<经法?大分>及其他》,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①李零:《说“黄老”》,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页。 ②曹峰:《〈黄帝四经〉所见“名”的分类》,《湖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③同上。 ①高亨、董治安:《<十大经>初论》,《历史研究》1975年第1期。 ②董英哲:《<经法>等佚书是田骈的遗着》,《人文杂志》1982年第1期。 ③裘锡圭:《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后佚书与“道法家”》,《中国哲学》1980年第二辑;赵吉惠:《关于“黄老之学”、<黄帝四经>产生时代考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臧知非:《道家·黄老·秦汉政治实践与学术发展—重读熊铁基<秦汉新道家>》,《史学月刊》2004年第7期。 ④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兼论其与汉初儒法斗争的关系》,《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⑤龙晦:《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前古佚书探原》,《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⑥王博:《<黄帝四经>和<管子>四篇》,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页。 ⑦白奚:《<黄帝四经>早出之新证》,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62页。 ①分别见陈鼓应:《关于<黄帝四经>的几点看法》,《哲学研究》1992年第8期;陈鼓应:《帛书<系辞>和帛书<黄帝四经>》,《周易研究》1993年第4期;陈鼓应:《关于帛书<黄帝四经>成书年代等问题的研究》,载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1页;陈鼓应:《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从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说起》,《管子学刊》1995年第1期。 ②李学勤:《<称>篇与<周祝>》,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③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④余明光:《<黄帝四经>书名及成书年代》,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①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②钟肇鹏:《论黄老之学》,《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2期。 ③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1、129页。 ④谭家健:〈黄老帛书之文化考察〉,《求索》1991年第1期。 ⑤陈锦淞:《<黄老帛书>初探》,上海:《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⑥任文召:《浅析道家的“守雌”和“静因”哲学思想——马王堆汉墓<老子>乙本卷前古侠书局部解读》,《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⑦汤新:《<十大经>的思想和时代》,《历史研究》1975年第3期。 ①姜广辉:《试论汉初黄老思想——兼论马王堆汉墓出土四篇古佚书为汉初作品》,载《中国哲学史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许抗生:《略说黄老学派的产生和演变》,《文史哲》1979年第3期。 ③叶山:《对汉代马王堆黄老帛书的几点看法》,载湖南省博物馆主编:《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6页。 ④雷敦龢:《关于马王堆黄帝四经的版本和讨论》,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48页。 ⑤魏启鹏:《<黄帝四经>思想探源》,载《中国哲学》第4辑,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 ⑥张增田:《<黄老帛书>所见的另一种德治方略》,《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 ⑦张增田:《<黄老帛书>成书年代的新假说》,《管子学刊》2005年第2期 ①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2页。 ②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3、93页。 ①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考·后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页。 ①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1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08~209页。 ①顾颉刚:《春秋时代的县》,《禹贡》1937年第7卷第6、7合期。 ②杨宽:《春秋时代楚国县制的性质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 ①杨宽:《春秋时代楚国县制的性质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68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30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340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714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701页。 ①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97~499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14页。 ②有学者认为,这里反映的只是“县”比“郡”富庶而已,不见得是以“县”统“郡”的政治体制。笔者以为,即使如此,依然说明“县”的地位在“郡”之上。 ③[西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战国策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37页。 ④[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7页。 ①唐兰:《<黄帝四经>初探》,《文物》1974年第10期。 ②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帛书整理小组作出如此推断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书字体与同墓所出有文帝三年纪年的《五星占》很相似。其实二者均为隶书抄写,只要都抄于隶书产生之后,这完全是可能的。 ③高亨、池曦朝:《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文物》1974年第11期。 ④李裕民:《马王堆汉墓帛书抄写年代考》,《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 ⑤董英哲:《<经法>等佚书是田骈的遗着》,《人文杂志》1982年第1期;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页。 ⑥[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9页。 ①沈啸寰在《礼记集解?本书点校说明》清楚地指出:“《礼记》四十九篇,记述了以周王朝为主的秦汉以前的典章、名物、制度和自天子以下各等级的冠、昏、丧、祭、燕、享、朝、聘等礼仪。”关于《礼记》的成书,《点校说明》汇集了两种说法,两说法都认为是戴圣删前世之书而成如今《礼记》,但所删之书源头均可上溯至孔子。孔子一向以恢复传播周礼为己任,少有变革。因此我们可以说,《礼记》所记确为周代制度,而非秦汉制度。这一点尤其应当注意。 ②陈垣:《史讳举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序”。 ③[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07页。 ①此处原文于君后断,疑误。赖炎元《韩诗外传今注今译》亦于名后断。 ②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9~281页。 ③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173页。另可参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1页及书后所附《战国大事年表》。 ④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214页。 ①[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32页。 ②程金造:《史记索隐引书考实》,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66页。 ③[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第1845页。 ④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页。 ⑤《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正义》曰:“秦号楚为荆者,以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被笔者认为,一则有关秦庄襄王的史料较少,其在位时间又短;二则秦历来以武立国,庄襄王之前的几位秦王,更是极力南扩东进,恐亦无暇他顾;三则秦长期偏居西隅,文化建设和改革一直补认为落后于东方诸国,因此,至少目前来看,秦至庄襄王时,很可能依然实行的是“卒哭乃讳”制度。 ①以上两处,分别见[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66页、第224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4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6~7页。 ①同墓出土的其他秦律亦提供了多条这方面的材料。《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等也出现了以“典”代“正”的情况,这里恕不一一列举,详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志荨妒芳恰ぢ啦晃ち写罚骸白逋跫次蝗?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因此,《吕氏春秋》之作,很可能起自始皇元年,至晚当成于始皇十二年吕不韦自杀前后。 ③[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3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51~652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159~1160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36页。 ②[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5页。 ③1989冬,从云梦龙岗六号秦墓中出土了一批秦代简牍,据刘信芳和梁柱推断,龙岗简主要的法律条文行用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的十四年间(刘信芳、梁柱:《云梦龙岗秦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其中《田赢》标号137简文(第39页)曰:“租者且出,以律告典、田典,典、田典令黔首皆知之。及(□╱)(196)。”《秦律十八种》13,14:“肤田牛……最者赐田典日旬。”笔者认为,这里的典均为“正”之代字,皆为避秦始皇名讳而改。但简文究竟是否抄于始皇之世,不得而知。 ④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发掘报告》,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⑤[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第1159~1160页。 ①[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7页。 ②[清]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页。 ③[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6页。 ④[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8页。 ⑤《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襄城”条曰:“(太初)三年,侯病已元年。”《居延汉简释文合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48页)148·33亦曰:“(□╱)石六斗九月戊辰朔戊辰通泽第二亭长舒付第七亭长病已以食吏卒四人。” ⑥曹旅宁:《张家山汉律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页。另:第4页第二行中“不早于汉惠帝元年”似乎当为“不晚于汉惠帝元年”,疑系笔误。 ①[清]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372页、374页。 ②[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99页。 ③王利器:《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前言第5页。 ④王利器:《新语校注》,第25页、第55页。 ⑤陈直:《汉书新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2~83页。 ①[清]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页。 ②[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0页。 ③陈垣:《史讳举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96页。 ④[清]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第380页。 ⑤[清]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第373页 ①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兼论其与汉初儒法斗争的关系》,《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①钟肇鹏:《黄老帛书的哲学思想》,《文物》1978年第2期。 ②黄钊:《关于<黄老帛书>之我见》,《管子学刊》1989年第4期。 ③陈鼓应:《关于<黄帝四经>的几点看法》,《哲学研究》1992年第8期。 ④白奚:《稷下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7页。 ①龙晦:《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前古佚书探原》,《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②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136页。 ①王博:《<黄帝四经>和<管子>四篇》,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页。 ②王博:《论<黄帝四经>产生的地域》,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页。 ③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6~52页。 ①许抗生,《道?自然?自由?和谐》,载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②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90页。以下所引帛书《老子》文句及有关注释,均见此书,恕不另注。 ③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07~209页。以下所引《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之文句,均见此书,恕不另注。 ④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9页。 ①刘殿爵:《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初探(上)》,《明报月刊》1982年8月号,第17页。 ②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③《老子》中的“圣人”,每每得到后世赞许。例如,钱钟书先生就曾说过:老子所谓“圣”者,尽人之能事以效天地之行所无事耳(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21页)。陈鼓应也说:这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其人格形态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典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以“虚静”、“不争”为理想的生活,鄙弃名教,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甚至包括伦常规范在内)(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6页)。 ①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9~310页。 ②刘笑敢:《老子古今》,第309~310页。 ①[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经德经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4页。以下所引王弼文句,均见此书,恕不另注。 ①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页。 ②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第310页。 ③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0~171页。以下所引《黄帝书》之文句、注释、译文,均见此书,恕不另注。 ①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170页。 ②魏启鹏先生所补与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不同,此处暂依后者。 ①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42页。 ②转引自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页。 ③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第256~257页。 ①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35~336页。 ②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8~679页。 ③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6页。 ①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3页。 ②蒋锡昌:《老子校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56页。 ①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167页。 ①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89页。 ②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318页。 ①帛书整理小组注曰:“为上一字,通行本作善。此字缺大半,似上从人,下从山,即仙字,假为善。”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99页。 ②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③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96页。 ④转引自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第296页。 ①转引自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96~297页。 ②刘笑敢先生认为是承上省“归根”二字。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③简甲《老子》此处作“至虚,恆也;獸(守)中,篤也。萬勿(物)方(旁)作,居以须復也斓涝痹保鲝推?堇(根)。”并没有“静”字,这里暂且以帛乙《老子》为是。 ④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第299页。 ①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167页。 ①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167页。 ①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页。 ②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6页。 ③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4页。 ①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14页。 ②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第76页。 ③《经法·亡论》曰:“三凶:一曰好凶器。二曰行逆德。三曰纵心欲。” ①王淮,转引自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7页。 ①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72页。 ②传世各本作“予善信”,高明先生从韵读和文义出发认为,当以帛书“予善天”为是。 ③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57页。 ④整理小组认为,此处衍一“不”字,“若”字下脱“其”字。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⑤整理小组认为,“福”下脱一“而”字。详见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第117页。 ①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14页。 ①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6~187页。 ①转引自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08~109页。 ②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57页。 ①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33页。 ②帛书整理小组注曰:“此句上衍‘外其身而身先’六字。” ③孙以楷先生曰:“天地自然,无意志,无感情,无所谓自私,也无所谓不自私。但是法天地的圣人却是有意志、有感情的。圣人效法天地的无自我意识的自然生长,应当是无私忘我,无为于己,以无为为之。正因为如此,所以圣人能够实现其为天下的价值。”见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页。刘笑敢先生曰:“《老子》这一章突出圣人无我故能成其大我的真谛,并不是教人以表面的无私行为达到自私的目的。老子所谓'‘成其私’不是刻意追求或欺骗的结果,而是因其无私而自然获得的结果,同时‘成其私’的‘私’和‘无私’之‘私’意含不同。‘无私’之‘私’是指自私自利之心;‘成其私’之‘私’是指个人的价值或目标的实现,是个人能力与成就自然而然地获得承认,而不是某个孜孜以求的世俗目标。如果‘无私’之‘私’和‘成其私’之‘私’是同一个目标,那就是自相矛盾,或者是鼓吹虚伪。然而,从天地不自生的比喻来看,从老子思想的整体来看,老子哲学绝不是主张以世俗的虚伪实现世俗的阴谋。”见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①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6页。 ②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04页。 ①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 ②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27~328页。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②兰喜并:《老子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4页。 ①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01页。 ②[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96页。 ①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 ②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7页。 ③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页。 ①转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4页。 ②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42页。 ③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17页;兰喜并:《老子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8页。 ①[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62~164页。 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7页。 ②帛乙《老子》曰:“知常曰明。”此句帛甲作“知和曰明”,帛书整理小组依通行本将帛甲之“和”改为“常”,学界亦多从之。但简本《老子》亦作“和”字。究竟孰是孰非?刘笑敢先生认为,简本很可能就是古本《老子》之貌:帛书本作“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主题从“和”转为“常”。竹简本作“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则主题始终是“和”。竹简本作“知‘和’曰明”,内容更为一贯而集中。“和”本身是一重要概念,始终是句子讨论的中心。“和”本身即常态,知“和”(也就是懂得这种常态)就可以叫作“明智”。“常”与“明”都是对“和”的判断。竹简本“知‘和’曰明”很可能就是古本之貌。详见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0页。 ③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第154页。 ④[汉]严遵撰、王德有点校:《老子指归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16页。 ①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13页。 ①车载:《论老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60页。 ②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1~422页。 ③艾畦:《<黄帝四经>对老子思想的吸收和继承》,《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 ①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①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64~365页。 ①高明先生认为,“奉”字古为并纽东部字,“法”字属幫纽叶部,“帮”、“并”双声,“东”、“叶”旁对转,“奉”、“法”古音相同通假,故“取奉于天”即“取法于天”。见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05~206页。 ①夫妻关系处理不当,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妇人干政,刘泽华先生称其为内宠干政。他认为内宠干政会出现诸多不利影响:第一,引起正统权力与变异权力之争,导致最高统治层的重新结合;第二,内宠这种寄生权力同原有的权力结构,以及用文谋武功而得来的权力是不相合的,从而引起内乱;第三,内宠活动范围尽管比较狭小,又很脆弱,但往往想攫取最高权力,因此常常表现出疯狂性,破坏了原来的政治平衡。详见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8页。 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4页。 ①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0页。 ①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8~609页。 ②[汉]严遵撰、王德有点校:《老子指归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86页。 ③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35~336页。 ①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②“曳(忄曳)明”,帛书整理小组认为作“袭明”,第15页。张丰乾认为:“帛书甲帛乙之“忄曳”和“曳”不能简单地读为‘袭’。……应读作‘曳明’,‘曳明’就是宽容之明,牵引之明、无所遗弃之明。”转引自刘笑敢:《老子古今》,第307页。 ③最后一句据高明先生补,见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67页。 ④刘笑敢:《老子古今》,第607页。 ①童书业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也是从春秋时代的自然主义思潮来的。在春秋时,已有‘无为’思想的萌芽,《老子》发展了这种思想,把‘无为’思想作为他的政治理论的核心,这是和他的处世哲学相联系着的。他的处世哲学以退为进,以后为先,应用到政治上,就是‘清静无为’。这种‘无为’思想反映的阶级性,自然是小所有者的利益。小所有者隐士反对统治者的作为,他们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是扰乱天下,使百姓不安的。他们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生自长,自由发展。”详见童书业:《先秦七子思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6页。 ②以上所引高明先生之解,见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66页。 ③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60页。 ④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6页。 ①战,通行本作“争”,此处并不妨碍对整体意思的理解。所引诸家注解,不作更动。 ②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86页。 ③蒋锡昌:《老子校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31页。 ④高明认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本不出于《老子》,它是战国末年出现的一种新的观念,可以说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改造。曾散见于《庄子·外篇》、《韩非子》、《吕览》及《淮南子》等书。如《庄子·外篇·至乐篇》:“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天道篇》:“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这种上下共无为则“不臣”、“不主”的思想,与《老子》所讲“无为”有根本的不同。详见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第425页。 ⑤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62页。 ⑥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①[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1~142页。 ②转引自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19页。 ③高明先生据此认为“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此句当如下点读:“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详见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第237页。 ④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17页。 ①蒋锡昌:《老子校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5页。 ②此处之“民”,甲本作邦,据帛乙上下文改为“民”。 ③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9页。 ①“牜衷”,帛书整理小组认为假为“由”,陈鼓应认为读为“神”。译文参见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71页。 ②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5~206页。 ③陈鼓应先生认为,《老子》以无为作为治国手段,(《老子》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不为作为治国之目的;而《四经》则以有为(而不妄为)为治国手段,无为作为治国之目的。笔者与其看法不尽相同。 ④余明光:《黄老思想初探》,《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⑤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2页。 ①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7页。 ②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页。 ③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5页。 ④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47页。 ①此处解读,主要参考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页。以下有关《黄帝书》文句之解读,除参考魏先生之外,还参考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恕不另注。 ①《韩非子?主道》亦曰:“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 ②余明光、魏启鹏先生认为当读如本字,魏启鹏先生认为:“名实不相应则静,此乃黄老静因之术,以正名实不当之乱。”可备一说。详见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4页。 ①丁四新:《帛书<道原>集释》,载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9页。 ①陈鼓应认为,这种适度,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尽天极”就是得当,“过极”就是失当(见《经法·国次》)。2.形名相符,便是得当(见《经法·论》)。3.内外皆顺,上下皆顺,谓之当(见《经法·四度》、《十大经·本伐》)。4.赏罚得体,是谓得当(见《经法·君正》)。5.取予得体,便是得当(见《称经》)。见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0页。 ②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0页。 ③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7页。 ④宋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6页。 ⑤分别见唐兰:《<黄帝四经>初探》,《文物》1974年第10期;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帛乙卷前古佚书的研究——兼论其与汉初儒法斗争的关系》,《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⑥余明光:《论道家的两个流派——帛书<黄帝四经>与<老子>的比较》,《求索》1988年第1期。 ⑦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50页。 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7页。 ①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21页。 ②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 ③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5页。 ①古棣:《老子校诂》,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74页。 ②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91页。 ③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98页。 ①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9页。 ②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第62页。 ①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5页。 ②奚侗,转引自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5页。 ③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第155页。 ④张舜徽认为,此处之“口止兑”字,当如甲本作“辶兑”,义为途径。此句之义是:人之不得饱食,由于谋生之途不一,未能皆归农耕也。可备一说。详见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第157页。 ①转引自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1页。 ②有的认为是指“宫室修饰得非常华美”,如王弼等;有的认为是指“民之狱讼繁多,官吏忙于审讯”。 ①《经?观》亦曰:“力地毋阴敝。阴敝者土芒(荒)……。”诸家均认为,阴敝,同阴察。 ②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24页;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页。 ①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3页。 ②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第125页。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①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12~313页。 ①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7页。 ②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第148页。 ①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98页。 ①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4~35页。 ②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36页。 ①[汉]严遵撰、王德有点校:《老子指归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74页。 ②[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①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经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6页。 ①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4~485页。 ①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6页。 ②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0页。 ③“小”,通行本作“川”,高明认为当以帛书本为是:“《墨子?亲士》:‘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足见《老子》原作‘小谷’,‘川’乃‘小’字之误。”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02页。 ④蒋锡昌:《老子校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20页。 ①转引自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3页。 ②谷斌、郑开注译:《黄帝四经今译·道德经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 ①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2页。 ①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7页。 ②饶宗颐:《楚帛书与<道原篇>》,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 ③转引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169页。 ①刘笑敢认为,《老子》中的“道”一共可以分为三类,除了本根之道外,还包括天之道,其特点是利而不害,常与善人;以及圣人之道,其特点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三个层次逐步从最高本根的层面下降到天地万物的层面,再下降到人类社会的层面。详见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第728页、729~730页。 ①赵建伟:《<郭店竹简《老子》校释>》,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78~279页。 ②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8页。 ①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87页,第439页。 ①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43页。 ①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6~318页。 ②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38页。 ①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205页。 ②丁四新:《帛书<道原>集释》,载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32页。 ③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页。 ①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204页。 ①丁四新:《帛书<道原>集释》,载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28页。 ②丁四新:《帛书<道原>集释》,载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第324页。 ③丁四新:《帛书<道原>集释》,载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第336页。 ①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261页。 ②刘笑敢:《老子古今》,第260页。 ①赵建伟:《郭店老子考释》,丁原植:《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转引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9页。 ②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 ③裘锡圭:《郭店<老子>简初探》,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5~46页。 ④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⑤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84页。 ⑥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95页。 ①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13页。 ①例如,林希逸曰:“‘一’者,道也。”严灵峰说:“一者,‘道’之数。‘得一’,犹言得道也。” ②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413~415页。 ③丁四新:《帛书<道原>集释》,载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27页。 ④丁四新:《帛书<道原>集释》,载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第330页。 ①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96页。 ②转引自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第96页。 ③丁四新:《帛书<道原>集释》,载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页。 ①蒋锡昌:《老子校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44页。 ①刘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8页。 ②蒋锡昌:《老子校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95页。 ③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07页。 ①龙晦:《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前古佚书探原》,《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②陈广忠《帛书<老子>韵读》,载陈世雄主编:《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2003年6月,第98~132页。 ③杨柳:《帛书<黄帝书>韻读》,载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54~387页。 ①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55页。 ②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30页。 ①《座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1974年第9期;唐兰:《<黄帝四经>初探》,《文物》1974年第10期;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兼论其与汉初儒法斗争的关系》,《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②王德有:《中国古代学派的分水岭—兼论<黄帝四经>的法家归属》,《哲学研究》1996年第10期。 ③方克:《<经法>等篇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学术论坛》1982年第4期;孙景坛:《<黄帝四经>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④董英哲:《<经法>等佚书是田骈的遗著》,《人文杂志》1982年第1期。 ⑤张运华:《汉代黄老之学的核心—<黄帝四经>》,《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①陆建华:《<黄帝四经>—黄老道学的奠基之作》,《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李夏:《试论汉初道家思想的宗教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②陈鼓应:《关于<黄帝四经>的几点看法》,《哲学研究》1992年第8期。 ③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3页。 ④王健:《整合与开新——黄老政治伦理衍进的理论向度与学术趋势》,《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春之卷。 ⑤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前言第4页及第457~462页。 ①孙以楷先生认为,简本《老子》中出现了有关“术”的内容,也可以证明《老子》君人南面之术的特点。详见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①以上材料,转引自陈丽桂:《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台北:联经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页。 ①余谦先生曾就刘邦推行黄老思想的原因作了如下分析:首先,刘邦在政治背景上先天不足,既无优良的血缘世系,也无分封赐姓。其次,刘邦称帝时的力量与同盟军相比尚处于劣势。第三是经济的问题。详见:余谦:《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中的作用》,《求实》1988年第2期。 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27页。 ③余谦:《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中的作用》,《求实》1988年第2期。 ④陈丽桂:《秦汉时期的黄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页;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⑤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