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里的女性世界
摘要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世界是一个在不同视角的透视下呈现出来的不断变化着的女性生存景观,《诗经》时代的女性生活异彩纷呈,既有女性的纵情放歌,也有因受制于文化形态而向隅低吟。由于《诗经》文本中的文化符码尚未全部破译,还存在若干争讼未决的问题,一时难以达成共识,因此这个世界的真实景观仍在不断地破译和读解中。
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以女性视角呈现事件、言说情事为主要的认知方式去选择并解读文本,以冀洞悉《诗经》时代女性的真实世界。本文分三个部分来阐释。 第一部分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通过对文本中一些符码的解译,从男女两性的角色分工和社会文化价值取向上,揭示女性的“自然世界”,指出女性的生活主要包括两性之爱和日常劳作。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作为社会角色的女性,重要方面体现在实现血缘家族的生育功能上和持家技能上。女性的以体貌和气质之美、衣着和修饰之美获得男权社会的更多欣赏和关注。 第三部分,重在阐述女性的“情感世界”,女性的缺失性体验是她们情感世界中最真实的状态。女性情感世界还包括她们对自我命运无从把握的苦恼和难以消释的情感焦虑等。 第四部分分析了《国风》呈现女性世界的方式,认为女性们亲历性的经验和追述性的沉思是体认她们世界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后世读者看到的几近真实的女性世界。 The women's world in "The Book of Poetry -Lyrics" is a constantly changing women-living scene presented 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Women's lives at the time of "The Book of Songs" were rich and colorful, in which the women either sang heartily and highly or hummed in a low voice at the corner confined to the culture. As cultural symbols of "The Book of Songs" have not been completely decoded yet, there are still some controversial problems, difficult to arrive at a common viewpoint. And the true scene of the world is still being decoded and interpreted. The article employs the relative theories of narration, and tries to select and interpret it by presenting events, love-affairs from women's views, hoping to probe into a true women world at the time of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is explained in the first three parts of the article, which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from a view point of social culturology, reveals a women's "natural world" by interpreting some symbols in the Book and by the roles they played in the society and by the social cultural values, pointing out that women's lives mainly consist sexual love between men and women, marriage and labor.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women's the social roles in realizing ties of blood by giving birth and the capability of doing housework. Women obtained attention and appreciation from man-centered society by beauty of body and makings and by beauty of clothing and make-up. The third part expounds women's "feeling world". Women's Experience of Absence is their most truthful feeling world. Women's feeling world also includes the worrying of their being unable to control their fate and the undispelled feeling worrying. The fourth and last part analyses the way a women's world presented in "Lyrics", considering women'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recounting meditating a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recognizing their world, a nearly true women world in the later readers' eyes.
引文
[1] 《朱子语类》,第八册第2920页。
[2] 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第192页。 [3] 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第111页。 [4] 禹燕《女性人类学——雅典纳1号》第32页。 [5] 康正果《风骚与艳情》第45页。 [6] 姜玉琴《〈诗经〉文本与诗学原型》——《文史哲》2001年第3期。 [7] 于衍存 李宝龙·《〈诗经〉中的女性社会透视》——《延边大学学报》2002年3月。 [8] 傅军龙·《论诗经的抒情主体》——《北方论丛》1998年1期。 [9] 傅军龙·《论诗经的抒情主体》——《北方论丛》1998年1期。 [10] 廖群《“代言”、“自言”与“刺诗”、“淫诗”》——《文史哲》1999年第6期。 [11] 康正果《风骚与艳情》第46页。 [12]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第185页。 [13] 钱钟书《管锥编》第94页。 [14] 《闻一多全集》第一卷第92页。 [15] 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第604页。 [16] 基·瓦西列夫《情爱论》第32页。 [17] 陈子展《诗经直解》第221页。 [18] 孙希旦《礼记集解》第820页,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 [19] 陈子展《诗经直解》第547页。 [20] 陈子展《诗经直解》第260页。 [21] 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第126页。 [22] 陈子展《诗经直解》第7页。 [23] 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第592页。 [24]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第554页。 [25] 转引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第600页。 [26]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第601页。 [27] 引自霭理士《性心理学》第83页潘光旦注。 [28] 袁定坤《周礼与〈诗经〉婚恋悲剧》——《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9] 黄维华《“谷”与〈诗经〉中三首女性悲怨诗》——《文史哲》1998年第1期。 [30] 雒三桂 李山《诗经新注》第21页。 [31] 雒三桂 李山《诗经新注》第16页注释中“室家”、“家室”的引申义。 [32]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二册第1685页 [33] 约瑟夫·布雷多克《婚床》第14页。 [34] 霭理士《性心理学》第126页。 [35] 康正果《身体和情欲》第6页。 [36] 钱钟书《管锥编》第107页。 [37] 周延良《〈诗经〉媵婚诗与媵婚文化》——《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38] 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第23页。 [39] 《闻一多全集》第二卷第152页。 [40] 《六臣文选注》(上册)第295页,中华书局1987年8月版 [41]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第276页 [42] 钱钟书《管锥编》第93页。 [43]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第187页。 [44] 转引自《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第178页。 [45] 霭理士《性心理学》第126页。 [46] 康正果《风骚与艳情》。 1.廖群《〈诗经〉比兴中性意象的文化探源》,《文史哲》1995年3期 2.王子荣《〈诗经·国风〉女性形象面面观》《川东学刊》1995年7月 3.郭杰《〈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文学遗产》1999年2期 4.胡敬君(《从〈诗经〉婚恋诗年看周代社会婚姻的多元性》,《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2期 5.潘啸龙《〈诗经〉抒情人称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期 6.周延良《〈诗经〉媵婚诗与媵婚文化》,《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7、金莎《〈诗经〉中以生殖为核心的植物意象》,《中文自学指导》2000年第六期 1.[宋]朱熹《诗集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2月版。 2.陈子展《诗经直解》 复旦大学1985年7月版。 3.(清)陈奂《诗毛氏传疏》 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6月版 4.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 5.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中华书局1979年12月版。 6.胡先媛《先民的歌唱——〈诗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版。 7.[宋]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 8.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 东方出版社1997年6月版。 9.叶维廉《中国诗学》 三联书店1994年3月版。 10.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 中华书局1986年6月版。 11.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 东方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2.王钟陵《文学史新方法论》 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闻一多全集》(1·2·4)卷 三联书店1982年8月版。 14.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著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2月版。 15.余虹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 三联书店1999年8月版。 16.康正果著《风骚与艳情》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7.康正果著《身体与情欲》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8.汪玢玲著《中国婚姻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9.费孝通《生育制度》 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 20.陈贻焮 (增订注释)《全唐诗》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 21.林树明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22.禹燕著《女性人类学——雅典纳1号》 东方出版社1988年6月。 23.[美]摩尔根《古代社会》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4.[保]基·瓦西列夫《情爱论》 三联书店1987年4月版。 25.[美]约瑟夫·布雷多克《婚床》 三联书店1987年2月版。 26.霭理士原著 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三联书店1988年5月版。 27.[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7年3月版。   |